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之最 > 第三节 晚年生活悲惨的 武则天

?武则天当了皇帝,那么她的两个曾经当过皇帝的两儿子被武则天怎么安置的呢?还有,武则天当了皇帝做了哪些对百姓好的事,做了哪些对百姓坏的事呢?武则天是怎么退位的呢?是她让贤还是有人发动政治事件*她退位?退位后的武则天生活怎么样?她是怎么死的呢?

  

  第十七章晚年生活悲惨的武则天武则天的一个儿子中宗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县)14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中宗就吓得想自杀。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也不一定就是赐死,何必如此惊恐。”韦氏的鼓励、帮助、劝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坚持着活了下来。因此,中宗和韦氏作为患难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对韦氏发誓说:“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

  

  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新被立为太子。中宗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家人的关系,出于这一动机,他决定和武氏联姻。就这样,他的一个女儿即后来的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幼女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中宗与武家结亲,无疑是想通过裙带关系稳固确立自己的地位。长安元年(701)九月,他的儿子李重润和永泰公主夫妇少年气盛,对祖母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深表不满,被张易之添油加醋地报告给武则天,说他们诽谤朝廷,结果武则天*令李重润、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喝毒酒自杀。显而易见,张易之、张昌宗已对中宗一家构成了威胁。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杀张易之、张昌宗。迫使则天皇帝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2月,复国号为唐。中宗复位后,马上立韦氏为皇后,又不顾大臣的劝阻,破格追封韦皇后之父亲为王,并让韦皇后参预朝政,对张柬之等功臣却不加信用。将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封上官婉儿为昭仪。教她专掌制命,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显被自己母亲*出宫后,武则天虽然没有对他更加的迫害,但还是对李显不闻不问,让李显过着很差的生活,这里逐见武则天的狠,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舍得。还有,李显得女儿,武则天的亲孙女,只因为自己的一个男宠,武则天就杀了自己的亲孙女,哎,武则天的心真是冷如冰。

  

  而武则天的另一个做了皇帝的儿子睿宗李旦被废后生活又怎么样呢?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则天皇后废中宗为庐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睿宗为帝,改年号为“文明”。睿宗立,则天皇后仍命帝居住于深宫,不得参与朝政,所有军国大事由则天皇后处理,睿宗毫无实权,甚至连干预国家大政的权力都没有,沦为傀儡。公元690年9月,则天皇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废睿宗,封他为皇嗣,改名武轮,迁居东宫。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又改立中宗为储君。睿宗则贬为亲王,封号相王,他的五个儿子(李成器、李成义、李隆基、李隆范、李隆业)被封为郡王。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神龙革命,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辟,不久武则天去世。中宗封睿宗为安国相王,随即辞去。景云元年(710年),中宗驾崩,传说是被韦皇后毒杀,少帝李重茂登位,改元唐隆。

  

  同年6月,睿宗的三子临淄王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讨杀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武延秀等。与太平公主一起拥立睿宗复位,废黜殇帝李重茂,改年号为“景云”,史曰唐隆之变。其实李旦是个很识趣的人,在自己哥哥被自己母亲废后,母亲把他推出来当了皇帝。可他当了皇帝也没实权,连参与朝政的资格都没有。李旦不像李显那样做一些事来反抗自己母亲,李旦只安心做好自己的傀儡皇帝。然后,在自己母亲想当皇帝时,李旦就主动退位,做了个大好人。而在自己母亲立自己哥哥后,李旦又被封为亲王。面对这一切都自己的不公,李旦没有反抗,终于,自己哥哥被害死。在李旦的儿子和太平公主的支持下,李旦又重新做了皇帝。不过不久,李旦又把皇位让给了自己儿子李隆基。可以看出,李旦一辈子都做了个大好人,虽然一辈子不争不抢,但是却一辈子也平平安安的。或许是李旦能隐忍,为了自己和自己儿子生命而装作老实,或者是他性格就是这样,他没有那么大的政治宏图。我觉得后面个理由更充分些,毕竟李旦不争不抢,但他的儿子李隆基却是个干大事的人,他儿子不可能隐忍。

  

  武则天即位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她制造了很严厉酷刑来正压反抗自己的对手。任用酷吏让武则天背上了骂名,在武则天的统治稳定之后,武则天开始启用酷吏。惠英红版武则天(5张)为巩固统治,武则天使用严酷手段。为掌握国家统治大权,她毒死了已立为太子的亲生儿子。称帝第二年,武则天便用两大酷吏之一的来俊臣杀了另一个酷吏周兴;至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杀死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

  

  但是,武则天也大力的提拔了有能力的人才来帮自己管理这庞大的国家。在用人上,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维护统治,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但是武则天还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武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还有,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后,为了显示自己是不同于唐的朝代,她还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武则天年684迁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建立武周,705年唐中宗复辟,还都京师长安。她称帝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武则天为何选择洛阳作为武周的政治中心?司马光解释说:武则天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旧唐书》亦载:“后则天频见王、萧二庶人披发沥血,如死时状。武后恶之,祷以巫祝,又移居蓬莱宫,复见,故多在东都。”其实,这并不符合事实。王、萧两人死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此时距武则天定都洛阳,已近二十年。况且,武则天称帝后,仍然在长安住了两年。因此,仅仅以王、萧两人之死来解释武则天定都洛阳,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陈寅恪先生则认为:“夫帝王之由长安迁居洛阳,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如隋炀帝、武则天等兹不论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经济供给之原因是也。”,陈寅恪先生之说很有道理,武则天定都洛阳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首先,就政治原因而言,武则天定都洛阳是为了与李唐王朝分庭抗礼,近而实现改朝换代的心愿。

  

  武则天为定都洛阳进行了一系列的精心准备。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改东都为神都。688年,建明堂,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将伪造的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字样的白石进献武则天。五月,武氏受“宝图”,事南郊,告谢昊天,御明堂,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于拜洛前十日云集刘雨欣扮演的武则天神都。七月,更命“宝图”为“大授神图”,封洛水为显圣,加特进,并立庙。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则天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又享明堂,并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以“曌”字为名。七月,颁《大云经》于天下。九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在洛阳立武氏七庙。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九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洛阳在政治上对武则天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徐敬业起兵时魏思温的言论中窥见一斑。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等以匡复庐陵王为借口,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时,魏思温建议徐敬业:“明公以匡复为辞,宜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遗憾的是,徐敬业没有采纳魏氏的建议,结果兵败身死。陈岳论及此事,叹息道:“敬业未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专以匡复为事,纵军败身戮,亦忠义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气,是真为叛逆,不败何待!”由此可见,洛阳对于武则天之重要,它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政治大本营。

  

  而在军事上,在西北,唐朝与吐蕃为争夺西域烽烟不息,安西四镇时置时罢,高宗启用裴行俭经略西域,于调露元年(679年)重置四镇。垂拱三年(687年),正当武后忙于篡位时,吐蕃又占领了安西四镇,其前锋直达敦煌。武后称帝后的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派王孝杰率军收复安西四镇,并遣军常驻,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在东北,武则天时期契丹崛起,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因营州都督赵文翙暴虐无道,契丹人松漠都督李尽忠,和旧城州刺史孙万荣起兵反周,进攻河北地区。武则天三次派兵讨伐,损兵折将,在奚和突厥帮助下才得平定,由此不难看出武则天时期军事上的总体表现不及唐太宗时期。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巩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看来武则天对于当时的中国还是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武则天让中国版图更加庞大,而且还除了东北和西面的军事威胁,又加上她重用有能力的人才,所以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百姓的日子还是过得不错的。武则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以保障农时;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户口数永徽三年(652年)为380万户,到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705年)增长到615万户。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武则天对此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武则天大修佛面,也加深了人民的负担。总的来说,武则天的称帝还是利大于弊的。

  

  而武则天到了晚年,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于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武则天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地位低下的情况下开始养男宠的女人,可见武则天的生活还是很荒*腐败的。所以在晚年,在她男宠快要把握住朝政时,终于积累很久的矛盾爆发了,武则天被夺了权力被*退位。

  

  而退位后的武则天在退位那年就死了,当一个年老的妇人,病入膏肓之际,发现所有的人都背叛自己,喜爱的人(二张)被杀死。自己的儿子女儿都怨恨自己。一生所追求的权势,被迫放弃。应该当的上凄凉二字。可是,这能怪她的儿孙吗,是武则天对她亲戚狠心在先。或许此时的武则天才明白,权力总会离自己而去,只有亲情才是不能割舍的。可这时,她的儿子孙子们谁还会重视她这个无权的老人呢,武则天最后只能郁郁寡欢而死。

  

  最后我们来说说无字碑,其实这个就是武则天想登皇位,可能是在武则天授予下,或者是支持她的人干的,目的就是让她能名正言顺的即位。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神话成分,只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欺骗那么无知的百姓罢了。可能武则天自己都知道自己不是受天于命当得皇帝,所以武则天自己都不知道那无字碑上该说什么,或者说了什么她自己都觉得是个笑话,所以武则天干脆就让它成为一个无字碑,让后人来评价吧。

(https://www.mangg.com/id35560/203457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