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大讼师 > 第五十一章 英雄礼遇

?大家也是揪着心,急着想知道这样一位为父报仇的烈女是怎样的结局。唐八一边回忆,一边叙述道:“赵娥投案后,酒泉百姓倾城而出,到县衙前围观,为之悲喜慷慨嗟叹。县令尹嘉同情她的行为,意欲弃官放赵娥逃跑,但是赵娥执意不肯。县尉见围观群众太多,不敢公然释放赵娥,便暗示其逃跑,但是赵娥再次拒绝了。此事发生后凉州刺史周洪和酒泉太守刘班联名上书请求圣上宽大处理。”

  

  早有急性子的汉子催促着唐八继续说下去。唐八的叙述虽然说不上荡气回肠,却也质朴动人。

  

  说到这里,唐八的表情明显轻松起来:“光和二年,皇上大赦天下,除党锢诸人外,一切罪囚皆得赦免。”

  

  “那赵娥呢?”

  

  “因为杀死豪强李寿而引起大家关注的赵娥也在赦免之列。凉州刺史周洪和酒泉太守刘班上表朝廷而获准在赵家门前树石立碑以彰显门户。本朝太常大人,在军中威望素著的名将张奂大人不顾七十二岁高龄亲自登门看望赵娥,并以私人名义赠与束帛二十段。此外,慕名而来赵家的大小官员乃至邻里乡亲更是不计其数。”

  

  终于算是有个完美结局,众人皆轰然而笑,更是议论纷纷。

  

  “身为大汉人,为你感到骄傲!”

  

  “放得好,烈女万岁!”

  

  当然也有反面的声音:“杀人不用偿命了?高祖定下的约法三章都被破坏了。”

  

  当然了,发出这种声音的人大都立马被口水淹死。

  

  “你怎么不去死呢?”

  

  “大家冷静一点,我认为这个故事背后人情和法律的关系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有文化的人一旦显摆就会被认为是白痴,众人纷纷投来鄙夷的眼神:“狗屎,支持烈女!”

  

  一阵笑闹,大家各自散开,休息的休息,轮值的回到岗位,此时已是深夜,正是人最疲乏的时候。但是对于一只穿梭于敌后的队伍,最忌讳的就是放松警惕,听完故事,大家放佛是受到启发,反而是格外有了精神。

  

  陈到没有离开,跟着大哥、保护大哥是他的使命。唐八的故事深深震动了陈到,但是这样的观点却也让陈到感到迷茫。

  

  “大哥,如果是你遇到我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办呢。”陈到的困惑就是自己亲手复仇到底对不对。

  

  “叔至。”唐八深深看了一眼陈到,随机撇开头去,捡起一块石头砸向水中,石块并没有立刻沉没,而是在水面打起了水漂。运动了一下身子感觉轻松了很多,唐八再次开口道:“叔至,复仇这样的事情,乃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情形,我们又何尝不希望一个强大的官府为我们主持公道呢?但是没有,所以老百姓就会自己动手。你看,正是因为这样,弟兄们才会对赵娥那么支持,这是因为舆论都偏向于‘死者的亲属必须亲自为死者复仇’这样的观念”

  

  “那国法呢,难道国法就不应该遵守么?”陈到的问题一阵见血。

  

  “《周礼》中有记载,上古之时,被害者的亲属可以到一个名为‘朝士’的官员处登记,说明亲属被害的情况。这时候朝士就会从档案架上取下相应地区的《复仇簿》,写明复仇的起因和复仇双方当事人,然后根据当时的法律核对被害人亲属的情况是否属于准许复仇的范围。假如被害人的亲属是因为鱼肉百姓横行乡里才被人所杀,那么亲属不能复仇。这叫‘杀人而义者,勿令仇’。

  

  “如果杀人者不是出于公义而杀人,那么朝士就会许可亲属复仇并且颁给证明。拿到这个证明,等于得到官府同意,就可以立即寻找杀人者,进行复仇。”

  

  陈到听得如痴如醉,没想到古时候的律令竟然如此完美,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当然,这时候朝士也会立刻通知一个叫调人的小官,说明情况。调人就会立刻找到杀人者,告知根据相应的避仇原则,杀人者必须逃跑。杀父之仇,要远逃海外,整个周王朝都不是容身之所;杀亲兄弟之仇,要逃到千里之外去;杀堂兄弟的仇的不能待在同一个诸侯国内;杀君之仇视为杀父,杀师之仇视为杀亲兄弟,杀主人和朋友之仇视为杀堂兄弟。”

  

  “但是,杀人者也可以不跑,这样报仇的亲属可以去报仇了。但是只有一次机会,如果一次机会没有杀死,两家的仇怨就此解除。”

  

  法律制度健全到这种制度,也实在是令人发指了,唐八忍不住在心里小吐槽。这是周礼上记载的,难免有些理想国的意思,也算是美好的梦想吧。

  

  “我大汉高祖与百姓相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若是叔至复仇,那又是否触犯国法呢?”

  

  “大汉颁布《轻侮法》,父亲受侮辱的情况下儿子杀死侮辱者无罪。守法还是尽孝,想必叔至心中也有所考量吧。”唐八虽是这样劝陈到,心中却也是纠结,难道真的只有这种方式了吗。都说法律是有权有势的人的玩物,身在底层真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吗?对法律的信仰忍不住动摇起来。看着自己的兄弟,唐八暗暗下定决心,不管陈到这小子选择哪条路,自己一定帮到底。不让信任自己的人失望,这是唐八一直以来的信念。

  

  儒家一直以来都倡导化家为国,以父子之伦比拟君臣之义,但是问题时家毕竟不是国,父子毕竟不是君臣,如果二者出现矛盾,服从于谁呢?这个问题难倒了无数圣贤,但是思想简单的人往往会看的更清,然后认准自己心中的死理。

  

  像是放下心头的一块大石,陈到长出一口气。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教导自己先国后家,守法为先,这样的理念这么多年来一直深植在陈到心里。今天,这样的念头终于发生了动摇,连母亲的仇都不能报,守法又有什么意义?忠与孝,家与国,情与法,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也应该做个决断了。抚摸着自己梨花枪的枪尖,陈到心中也已经有了决念。

(https://www.mangg.com/id33484/193354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