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超级电梯工 > 第60章 寻访名医

?第二天,天色微明,萧安邦自然而然醒来。

  

  轻轻移开娇妻的粉臂玉腿,穿好练功服来到室外进行日日不辍的修炼。

  

  财富此刻对他来说,只是保障的一种手段,更像是一种游戏。

  

  万贯资财亦或亿万资产,对他来说毫无分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始终记得,不断修炼提升才是自己永恒不变的追求。

  

  只是,现在的他也已经感觉到了一点,能力越大,责任越重的道理。

  

  越来越多人跟随自己,彼此休戚与共,那么妥善安排好他们就成了自己的责任,就像是领头羊亦或是领头的大雁一般。

  

  在有能力超脱,放下一切之前,打造一个具有抵御大风浪能力和能自我完善提升的商业帝国就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只是在华夏国这个国度,经常会出现权高于法的情况,而且以萧安邦的记忆看来,在未来十年里都不会有明显改善。

  

  没办法,一党制的情况下,要让执政党学会自己监督自己,从局部讲是可以的,抬抬胳膊腿什么的很容易,但是从总体上讲,就好比要一个人拎着自己的脖子提起来一样,理论上是不可能会实现的。

  

  华夏国的社会是个人情社会,总有人情往来。

  

  要彼此有利益瓜葛的部门之间各自严峻执法,真的可能性不大。

  

  要他严峻执法,那就不可避免会损害到既得利益者一方的利益,那还要人情干啥?

  

  因此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生私下里的利益交换也就在所难免了。

  

  古话说,官官相护,其基础就在于此,哪怕社会看似进步了很多,在这方面还是没有一点进步,只是更隐蔽而已。

  

  为何近些年考公务员变得如此热门,比起当初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犹有过之,比例离谱的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几千比一?

  

  那些付出了巨大代价考入公务员队伍的精英们,能指望他们只拿着明面上的那份薪水过日子?

  

  千里求官只为财。在官本位的华夏国,应该说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不可能指望改变这种情况的了。

  

  在萧安邦看来,在没有透明度,缺乏民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情况下,再严厉的制度实施起来最终都会变形的。

  

  在前世记忆中,多任政府首脑哀叹过政令不出中*南海,就在于既得利益者阶层在抵触的原因,无他,对老百姓好的政策必然损害的是既得利益者阶层的利益。

  

  既然现实如此,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设立海外公司再进行资金流转是必须的了,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内的权力黑手鞭长莫及。

  

  当然,由于萧安邦的人脉深厚,人也低调,暂时还没有黑手敢于伸出来,但是未雨绸缪也是必须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为此,萧安邦在英属开曼群岛陆续开设了好几家离岸公司,一个控股公司,一个国际投资公司,一个国际贸易公司,为了方便资金往来,都在香江汇丰开设了账户。

  

  萧安邦想起来了,后世极为著名的苹果公司,此刻股价还在低处徘徊,正是吸纳的好时机。

  

  他把近期攒的1.5亿华夏币资金全转到离岸投资公司账户里,交给马苏去分批逢低买入苹果公司股票。

  

  家里有了这个金融奇才,倒是让萧安邦极大的解放了出来。

  

  这让萧安邦感慨单打独斗的确是永远很难发展壮大起来。

  

  ******

  

  由于公司出钱资助萧安邦和攻关组的4名同事进修,萧安邦时间上一下子空闲下来了。

  

  按照常理,应该是很忙的,但是他很早就已经自学过了,MBA和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的知识掌握得差不多了,就差考试拿学分和搞项目写论文了,还能怎么忙?

  

  这脑域高度开发之后就是不同,学习什么东西都很快,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

  

  所以,萧安邦在琢磨着,反正下面一年时间里以学习为主,如果可能的话,索性把自己在意的中医行医资格证拿下来,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

  

  自己平时给人治疗疑难杂症,虽然说最终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气功医治完成的,但是在诊断上还是中医正统的望闻问切一板一眼来的,事后也照样写医案。

  

  只是治疗过程给简化成了用气功一步到位,没有使用医药那必然有的延迟过程,所以效果都是立竿见影的。

  

  可以说他这治疗方法等于是高端的中医治疗方法,相当于过去专门给皇室贵胄治病的太医,但他的治疗效果比起太医又何止高明一筹。

  

  于是,萧安邦就开始打电话给那些富豪官员朋友,言明自个的想法,打算弄个正规的中医行医资格证出来,西医暂时不考虑。

  

  按照他的想法,中医已经濒临灭绝了,抓紧时间去整理继承中医医术是当前医学界最为紧迫的任务,跟效益无关。

  

  听到他的想法,那些因为治病而与萧安邦结缘的朋友有些觉得他没有必要,因为按照疗效来说他的医术已经比很多名老中医高很多了。

  

  也有蛮多人觉得他这样也不错,学无止境,要是他能够在中医上得到一些传承,自身医术还能继续提高不说,解决行医资格证也就很简单了。

  

  等那时行医就名正言顺了,也不怕媒体宣传了。

  

  所以这些朋友也都热心帮他打听和了解。

  

  要知道萧安邦的人情现在可贵重了,没看他现在治病竞价都已经200万华夏币了吗,要是得了萧安邦的认可,下次治病找萧安邦说不定不花钱都可能啊。

  

  经过三天的边打听边实地考察,在浙省特别是在杭城的名老中医资料汇集到了萧安邦手上。

  

  萧安邦想找的是那种很有实力的纯中医导师,名师找高徒不好找,同样高徒找名师也不好找。

  

  筛选了手中的资料,萧安邦决定实地去考察了解。

  

  浙省中医学院,浙省中医研究院,以及浙省中医院这几家都是萧安邦考察的范围。

  

  他首先看对方的口碑医德,再跑到对方行医的诊室外边,打开神识观察对方诊断治病过程,以及开的药方是否合理等去琢磨对方的医术是否与其名气相称。

  

  经过反复考察,终于确定下来一个叫连建伟的教授,纯中医,医术还算不错,擅长用药,为人还不错,也带徒弟,同时还是博士生导师,正是合适的师傅人选。

  

  中医博大精深,是民族瑰宝之一,却又面临灭绝的险境,萧安邦是很愿意为了弘扬中医做点事的。

  

  不过怎么让连教授收下自己倒是个问题。

  

  萧安邦琢磨了半天,觉得还是直接找上门去比较好,弄关系介绍什么的没得让他看轻了自己。

  

  于是,这天,萧安邦换上普通的休闲服就在浙省中医院连教授诊室外边开始恭候。

  

  连教授此时正当年富力强,留着短发,人挺精神,两鬓微白,看上去也就50岁不到的样子,应该算是医者中最黄金的年龄了。

  

  从医德上,萧安邦觉得自己还是不如这些专业的医生的,自己治病收钱比起在医院行医来说不知道高了多少。

  

  对老百姓来说,低成本治病是无奈也是必须的,兜里本就没几个钱,还到处要花,要是看病看光了,难道让一家子去喝西北风?

  

  连教授他们到了现在,肯定也不缺那几个钱了,还是依旧放号看病,正是医者仁心的表现。

  

  虽说自己治高端的病,收取高额费用,是事出有因,而且也一直保持有给平民看病的时间,但是那个价钱对于很多贫穷老百姓来说也已经是天堑了。

  

  如果自己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可以低成本给人治病,那就补足了欠缺的地方。

  

  虽然说自己不打算真的去当医生,但要是自己有个医师执业资格证的话,就可以在很多场合下名正言顺的给人行医,救人于危难之中,也为中医的传承延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是?

  

  因此,找个好老师是很有必要的,不然按照现在那么死板的制度,很多拥有绝技的民间医生都不能治病了,算非法行医了,这损失得有多大啊!想要扭转这个形势,拥有足够发言权是很有必要的,那就得进到业内去。

  

  好比高考作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指挥棒持续了很多年,也一直很受人诟病,但是你不参与进去,你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你就更没办法去改变这个形势。

  

  萧安邦这厢怀着恭敬的心理,在诊室外静候连教授看病,那边来来去去诊室的病人和主持喊号的护士啥的都很诧异,觉得这个又高又帅的年轻人可真怪啊,不看病,杵在这儿到底想要干啥?只是他站得远,又不耽搁地方,他们也就懒得问了。

  

  好在连教授义诊的号不算很多,半天也就看30个,多了是不看的,他显然还有其他事情,不可能一直在第一线给人看病。

  

  萧安邦在外边用神识观察,同时在心里模拟给病人看病,诊断,找出最有效最低成本的治疗方案,再对比连教授所作的诊断和开出的药方,忙得不亦乐乎。

  

  表面看起来在那无所事事,其实却是相当于一起看了30个病例,可谓获益匪浅。

  

  自己给人看病的时候,最后倚仗的还是气功这个杀手锏,基本没有使用常规的中草药,自然两者的治疗方案是大相径庭。

  

  就算萧安邦自己早已经对古籍经典熟读牢记,在用药上的琢磨却是很少有机会。

  

  在自己苦思冥想要如何用药时,对照连教授开出的药方自然很容易豁然开朗,一时间他有抓耳挠腮,喜不自禁的感觉。

  

  这不是举一反三,而是至少举一反十的效果,在这个对比之中,存在脑海里的古籍经典很快如同炎炎夏日下的冰块迅速消融一般,迅速消化真正成为了萧安邦自己的知识。

(https://www.mangg.com/id32123/172015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