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关永斌这个附骨之疽,还把他变成了自己暗中的帮手和耳目,萧安邦算是松了一口气。
由于这事的秘密性,萧安邦还特地加了个禁制,不允许他吐露实情,甚至只要动念就会会生不如死。
关永斌对于萧安邦的神奇手段已经是开始习惯了。他先是后悔当初怎么就那么鬼迷心窍要跟萧安邦过不去,要是萧安邦真要对他不利的话,怕是自己死都不知道是咋死的;后一想又是窃喜,没有这个过程,萧安邦怕是也不会将他变成自己人吧。这个主人这么牛叉,只要紧紧跟随,还怕以后没有出头之日吗?倒是因祸得福了。
接下来几天,萧安邦开始亲自盯着攻关组的工作,项目研发进度也迅速加快。但他也不是一直盯着,更多的是寻找外围需要配套的东西,这个产业链不是天生就有的,现在能找到的产品是原有体系下的配套,很多东西比较落后,虽然价格也相对低廉,但是也很多不能满足项目研发的需求。
没有谁能一直这么信息灵通,特别是这会的国内网络还很不发达,普及率相当低,虽然成长率惊人,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萧安邦的需要。
萧安邦只能到处打电话寻找,他甚至还找到了大学导师那儿,就为了那可能的供应商的一些线索,不得不说,整个国家,起码民用领域的设备和元器件的生产还相当低端,这严重制约了萧安邦研发项目打算全国产化的目的。
他从中深深感受到了万事开头难这个道理,那些配套产业还真的要先行啊,不然到时哪里能有先进的配套产品供应啊?无奈,暂时来讲,一些元器件什么的还得考虑进口。
就这样攻关组的同事们在抓紧时间攻关研发,而萧安邦则是大部分时间要去跑部件供应,即使有的也还得经过他自己的异能检验。
开发高精尖项目,要想确保项目成功,一开始就得用最好的部件,不然怕是连市面上可以买到的通用型PLC,通用型变频器的性能都不一定能达到。
因此,一时间,萧安邦陷入了忙碌状态,不时还得进行现实妥协,通过寻找替代产品来满足现实的需求。萧安邦知道这是必走的一步,倒也没有焦躁不安。他也没有一碰到问题就寻找替代方案,有时他会全国到处寻找能生产出自己所需要元器件的厂家。
萧安邦的出差也变得成为家常便饭,为了扶持配套元器件,他往往直接赶往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厂家,跟对方的主要技术主管沟通,用自己的渊博知识和扎实的功底折服了一批相关产品的精英技术专家,得到了他们的高度尊重和友谊,也埋下了未来合作共赢的伏笔。
萧安邦利用了自己的异能,对他们进行了指点,使他们的项目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搞元器件配件的,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是万一取得突破,造福的就是一大批国内企业下游产业群,而不再是最低档次的简单挖掘,对科研起到了无异于催化剂般的作用。这里面包括了许多后世极为著名的企业,比如联想的笔记本技术部门等。
萧安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硬是以一己之力,使得国内的电子元器件和芯片业界得以加速成长起来,有意无意间大大缩短了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当然这只是暂时的,要是没有后续的技术研发储备进展,那追回来的一点时间也未必就能持久。
这方面需要持续的投入,分级储备起能支持未来几十年之内竞争的技术来,而这个层面上的竞争,资本,人才,管理,技术专利,竞争环境和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和严格执法等等,一个都不能少,实在不是一天两天才能完成的。国内在火箭卫星等上面的封闭式重点研发,形成了国内自给自足的自主技术体系,无须再受制于人,导致了后来的商业发射的成功率也是极高。
但,这只是通过举国之力搞起来的军用重点项目。民用的,根本与外资比就像是蚂蚁与大象般的差别,说是自负盈亏,实际上甚至还是极为不利的局面,国内官僚们为了招商引资,政绩突出,在相当长时间内,对外资给予的是超国民待遇,而对于民间资本则是歧视性待遇,连得到个正常国民待遇都做不到。这算不算另类的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表现呢?那个亡国慈禧太后,曾经在穷奢极欲,无能指挥,战败之后,恬不知耻的说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哪还有一点民族气节啊?若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前仆后继,哪会有打不赢的战争啊?慈禧这事也是开了后来卖国还将其行为合法化的先河。
所以后世很多民间资本为了绕开这个非常让人鄙视的规定,不得不通过港澳台等多重途径,资本转出到海外建立起海外公司,然后再改头换面回到国内,就摇身一变成了外资公司,从而也享有了超国民待遇,不得不说这的确是非常让人想要吐槽的现象。但是现实如此,不是哪个人能够改变得了的。萧安邦也一样。
从封建社会走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再到现代的“民众当家做主的”社会,其实一直来换汤不换药的就是统治阶层的权力架构始终凌驾于民主之上,民主法制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换句话说那就是官本位制度其实一直根深蒂固,特权阶层从来未曾消灭过。在萧安邦看来,这就是个畸形儿。
当初有志之士们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纷纷出国留学,试图掌握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来曲线救国,事实上也没能真正改变了这个国度。华夏仍然是睡狮一头,国民被奴化教育桎梏了身心,人际关系越来越趋向冷漠,到了后来,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传统的文化也几乎统统被视为封建迷信受到打压,少有人来继承,纷纷濒临了灭绝的程度。华夏民族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没有了皈依。大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被视为了糟粕予以抨击抛弃。
在这过程中下死手的甚至包括了很多号称专家教授的公知,他们的行为对于只知道盲从没有多少独*立思考能力的老百姓们产生了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了下一代人,更加使得下一代人被洗脑,不乐意沉下去挖掘继承传统文化,去从事这些被人鄙视,“没有前途”的职业,取而代之的都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想法。以中医的遭遇为例,后世甚至到了基于中医发展起来的韩医要篡位自称正统的程度。
公知,就是公共知识分子,他们自然知道自己发表出来的言词会对普通民众产生巨大影响,有点良知的,都知道应该谨言慎行,怕引导坏了人,怕误人子弟,而不是大放厥词。
这个世界从来就存在着数不尽的现代科学所不能解释的东西,既然存在那就必然有其道理。科学一词发展出来也不过数百年,打着捍卫科学的旗号,言必称科学,去抨击打击存在了至少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萧安邦不知该称其蠢还是无知呢?
世上用“科学”手段不能实证的东西就不是科学了吗?对于现实存在的很多东西,哪怕科学暂时还不能解释,但是能不能先别急着否定它?必然其中有着超出现代科学范畴的东西在起作用。
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它,不忙着下断论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吧?那些自己不能理解,就断定不能实证的东西就是伪科学的,萧安邦就感觉他们像是古代故事中夜郎自大中的国王夜郎一样,或者像是坐在井底看到井口的那片天就认定天就只有这么大的青蛙一样,都是些小丑,迟早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国家的崛起,首先应该是民众精神上的觉醒、觉悟,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执行,应该是各方面都有监督制约的民众也有足够话语权的务实型社会机制。国家应该致力于营造这样的环境,而后老百姓才会真正拥护,才会迸发出充足的热情去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打拼,有了这样积极向上的具有自我清洁能力,良性循环的机制刺激,国家又何愁不兴?太祖有很多要发动和依靠老百姓的精辟论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只是借猪脚萧安邦之口抛砖引玉而已,有识之士相信都可以看到。
讲起故事来,往往会有所感悟,常有一时兴起,离题万里的举动,也请各位书友多多谅解。笔者也只是本着让人看了本书,有所思考,觉得开卷有益的想法,而不光是YY过度后的乏味。
言归正传,萧安邦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局部一点点的扭转着国内相关产业的生态环境。这蝴蝶翅膀的扇动,会不会导致未来的变异,萧安邦也有点迷糊。若是表现太过,使得历史发生改变,那先知先觉的优势怕是就要打水漂了。所以,萧安邦也只是尽力做潜移默化的改变,尽可能不让自己站在前台上去,不去干扰历史的大方向,力求在大势上随波逐流,然后弄潮于其中,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精彩。
世俗的那点名声对他来说,没有多少意义,他只是走在自己想要走的道路上,负担起自己为人子,为人夫,和未来为人父的世俗责任,弥补前世的那些憾事,使得自己心灵圆满地步入修炼大道,探寻人生奥秘,找寻人体和世界的真相,是他这一世最大的追求。世俗的那些追求,还有个最大的使命,就是营造出修炼的最佳条件,修炼必需的法财侣地四要素,从来天上不会掉馅饼,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https://www.mangg.com/id32123/172013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