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超级电梯工 > 第26章 再入校园

?一石激起千层浪,萧安邦被破格提拔的消息在会后传开了,反响是极为强烈的。本就关系要好的朋友们自然是为他开心,喊他请客,萧安邦也是满口答应。觥筹交错间他也鼓励大家用心做事,只要做出成绩来,也必定会有出头机会的。而原来关系一般甚至不太好的也开始想要改换门庭,讨好于他,这世界就是这么现实,趋炎附势者众。还有像关永斌这种号称师兄,却又没有半点师兄气度的,老是喜欢潜在暗处施放冷箭的,也在表面上似乎是祝贺萧安邦升职,背后是不是咬牙切齿那就难说了。不过,萧安邦还真不知道关永斌在幕后干的那些勾当,他唯一确定的是关永斌的虚情假意和埋藏极深的敌意。所以萧安邦也只是虚与委蛇,既不跟他深交,也不接受他那些看似好心实则包藏祸心的怂恿或者挑拨离间,反正一句话,不给他机会被当枪使。

  

  总之,围绕着萧安邦的火箭式升官,呈现出不同的众生相来,以萧安邦现在的功力和开天眼后的敏锐感觉,使得他对于怀有二心的人很容易分辨出来,正好是团结搜罗建立自己班底的好时机,有了他这些异能,人尽其用是没跑的了。避开毒蛇,免得发生农夫与蛇的故事或者类似中山狼的事,那就简单了。又有多少人能逃过他几乎是类似照妖镜般明察秋毫的神识的观察呢?当然萧安邦不会专门告诉或者炫耀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的,有这样牛*至极的能力,自己留着偷着乐就好。

  

  所以,在萧安邦看来,此时投效自己的人就没有几个是心思单纯的,要是前世的他,极可能会演变到傻乎乎的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悲惨境地,这就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弊端。这世,这个问题对他而言其实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他依旧保持低调,也有看看在自己不干涉情况下,事情到底会演变成何等程度的想法。可能是让人觉得很无趣,但是对比被人利用被阴被暗害来讲,他自然宁愿看透这些。

  

  那英有一首歌《雾里看花》描述得非常适用人们的心理:“......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世,被人利用来被占便宜这样,想要发生到他身上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不过一般人可不知道。因此,也让萧安邦“看”到了好多表演,使得他对于人心人性掌握到了妙到毫颠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萧安邦身边相对轻易的聚集起了一大批想要好好做事,做出点成绩来的同事。萧安邦很愿意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给这些务实,踏实肯干的同事们创造表现机会,他有意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里建立起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机制和良性循环的体系来。而想要投机取巧,冒领功劳,踩着他人尸体上位的人在他这不会有市场。

  

  萧安邦有个想法,等有一天自己有了足够影响力的时候,建立一个沙龙,邀请有真才实学的电梯界各方面人才参与,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聚集起一班志同道合的同事和朋友,为有一天能建立真正完全独立的国产电梯自主品牌打下人才基础,而不是像记忆中的后世这样,基本全行业被外资所控制。不过现在还早了点,影响力不够不说,还容易犯忌讳。

  

  再入校园,萧安邦显得有些兴奋。尽管进修时间不长,却很是难得。记忆中的后世,为了工作忙忙碌碌,少有学习进修,重新“充电”的机会。所以,他很是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漫步在浙大校园里,观赏着优美的环境和庄重大气的建筑,萧安邦感受到了似乎弥漫在空气中的自由的学术氛围。这是以“求是”为校训,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的国内顶级大学,能有机会再在这里进修实为生平所愿。

  

  竺可桢老校长曾经精辟阐述过“求是”的内涵,他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在报到完成,安排好课程之后,萧安邦就赶紧去了图书馆办好临时借书证,在向任课讲师们咨询了最佳参考书目之后,开始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起经济管理类名著和知识。他像海绵吸水般,海量吸收着各种企业管理经营相关知识和经验。遇到问题,积极请教培训班老师,尤其注重案例分析,把理论和实际紧紧结合起来,每过一日都能让人觉得今非昔比,真正达到了“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的程度。有几位教授都很是欣赏萧安邦,没人会不喜欢认真听课,善于学习总结的学生啊。他学会了如何去驾驭人才用好人才,这是他前世的短板,今生则给彻底补上了。他明白了,这个世界,绝不会真正是少了谁就玩不转的,能驾驭指挥好各种人才的人才能做将军做元帅。

  

  他还从传统文化的历史名著中找到了学习对象,那就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是个最善于用人的典范,他的成功秘诀就在于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才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

  

  要说刘邦自己有什么文武方面特别牛*的地方吧,可以说都算不上什么,任何一方面比他强的人都多的是,但是最后却是他带领着一伙“杂牌军”,以弱胜强,最终拥有了整个天下,开创了大汉盛世,取得了彪炳千古的历史功绩。

  

  萧安邦在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就是不再以自己的技术能力为凭借了。哪怕自己在技术上已经很牛*了,却也不是他可以拥兵自重的理由,会管理,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比自己拥有最牛*的能力还要胜过千百倍。这是他思想上最大的蜕变。在这方面,他是真心佩服刘邦,觉得他堪为万世之师。

  

  短短三个月的学习培训一晃即过,萧安邦学得很有收获,他的超强学习能力,加上极为端正的学习态度,使得他的学习效果完全不亚于从浙大科班毕业的MBA了。无论是读过背过的专业书籍,知识面,还是实际*作方面,以及最后的论文,都得到了培训班老师们高度评价,可以说是以优异成绩结业了。那些导师们有些遗憾,这可是收为入室弟子的好材料啊,只这么三个月相处就告别了。可惜了,这样的人才必定会绽放出属于他的惊人光芒的,要是自己的入室弟子那该多好啊。尽管如此,萧安邦还是和那些任课导师建立起了良好的私人关系,这其中很自然也包括了他用气功为导师们解除的不少切身之病痛。

  

  尽管在管理上萧安邦非常推崇汉高祖刘邦,但是个人实力的提高一直还是他的主流。对此他从未有过动摇,一个是俗世法则,一个是修道真理,两者天差地远,他也分的清清楚楚。

  

  当初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不还得满世界寻求长生之道吗?在生命面前谁都是一样的,假如一个人天纵奇才,却寿元极短,那再有才又有何意义?这三个月时间也为萧安邦的修炼提供了极好的外部条件,使得他修为再度有所突破。

  

  由于近期是炼体为主,他能感觉到功夫已然练到了筋骨皮上,即使不用到真元或者异能,单是凭借练到了皮毛的功夫,由此而来的超强感知力,相信鸟雀在掌展翅难飞走稍经练习即可达到。而他对于现代武术功法的学习和掌握,完全可以用金庸老先生在《天龙八部》里对北乔峰的描述“一学就会,一会就精”来形容。这就好比大学生再去学小学知识一样,高度不同,看什么都是简单的,正所谓一法通,万法通。

  

  可以说,他就是王语嫣(超强记忆分析能力)和乔峰(一学就会一会就精的能力)的结合体,学什么都只是看是否需要,只要需要,很短时间里他就能学会并且精通。只是交手经验欠缺的问题呢,这个就没法学了,得找机会找到合适对手切磋才行。

  

  

(https://www.mangg.com/id32123/172011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