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金手指 > 第45章 华夏的形势

?看书窝网明末金手指第45章华夏的形势    大明要修订宪法,学习华夏人民共和国采用君主立宪制的消息,自然也传了出去。

  

      谁都知道大明就是共和国的跟屁虫,从崇祯亲自主政开始,就有这样非常明显的痕迹。基本是共和国在着重发展什么,他们也会跟着发展什么。但不否认的是,经过一系列的变法和改革,大明的战斗力提升了数倍。周围几个势力都是战战兢兢地的,生怕大明会朝着他们那里扩张。

  

      其实也正因为这样,大明的扩张步伐也跟着被拖了下来。且不说还需要支付约定好的赎金,只说张弘斌以内政为重战争为次的发展理念,直接导致了跟着学习的大明也沉浸在了内政发展的喜悦之中,浑然忘记了对外攻略。

  

      大明似乎也忘记了,在华夏的地界上,除了他们还有别的势力存在。而且这些个势力,大明最大的敌人还没有攻下,只要抢先一步,他们就能够有更大的地盘。而更大的地盘,也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士卒和更多的税收。

  

      不过谁也不会嘲笑大明,这些年下来,大明的强大已经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过去的那一套根本行不通。甚至不少儒家子弟开始怀疑自己的学问是否真的有用,这点就算是东林党如何制造舆论攻势都没用。

  

      再说,如今是军阀割据的时代,东林党作为一个代表着大地主,小资本主义的党派,根本没办法和那些掌管了地方政权的原军方代表沟通,更别说说服他们。实际上很多人都不爽东林党,他们以前作威作福惯了,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大明的军人,如今他们算是尝到了苦头。此刻他们就如同一群没有权利,但只知道瞎嚷嚷的麻雀,非常惹人不爽,而且当很多人发现,他们的舆论攻势失去了效果之后,就有更多人在质疑东林党的能力,质疑儒家的学说。

  

      毕竟在很久以前,或许是几年前,《周刊》就刊登过儒家的学问考。里面就明确提到自儒家建立,到为了迎合帝王的统治需要,一次次修改导致儒家学问面目全非的事情。而且写这篇考证文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徐光启。

  

      有那份文章铺垫,再加上如今东林党的失势,如今真的有不少的儒家子弟,质疑并且试图恢复儒家的正统学说。

  

      至于那些为了当官而读书的穷人家,直接放弃了读书,开始学习工匠技艺起来。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如今各大势力对工匠的待遇越来越高,甚至可以封官封爵的程度。只需要一个好的灵感,只需要一个好的技术,飞黄腾达其实并不是梦想。而且就算是最低级的学徒,其工钱也比以前提升了许多,社会地位也比以前高了许多,尤其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赚钱这点,要说对士人们没有吸引力那绝对是假的。

  

      读书为什么?就是为了当官,为了富贵嘛!他们不是富人,富人可以好好研究学问,他们读书就是为了能够中举。而如今很多势力开始废除八股,着重考验一个人的执政能力和行政手段,那么这些没有家族底蕴,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寒门学子们,哪里还有机会考中?除非是天才,否则大多数人还不如选择当一个匠人。

  

      再加上他们识字,在工坊里面很快就能够混到一个小组长或者主管的位置,日子也因此会过得好上许多。

  

      是的,所有势力都在模仿华夏人民共和国,或者说他们已经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模仿的话只能等死。当冷兵器进入到了热兵器时代,那么还顽固的坚持着固有的战斗模式的人,势必要被历史所淘汰。

  

      如今华夏的各个势力,就如同被洋人叩开了关门,不断凌.辱后的华夏一般,有识之士揭竿而起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不变就要亡国的真谛。

  

      所有的势力里面,唯有李自成暂时还没有发展政治。他刚刚打下了广西,然后在宋献策的献计下拿下了交趾指挥使司。他的目光又看向了广东,此刻他明确的了解到,自己需要的是更多更多的地盘,而不是发展。

  

      他本来自立的时间就短,现在迎头追赶想来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就趁着全世界都在发展的情况下,自己发动一次次的攻击,利用人命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地盘,然后利用缴获的武器武装自己的军队,用查抄出来的金钱在张弘斌那里购买武器。张弘斌也很厚道,只要他给钱,火铳也好火炮也要,都会卖给他。

  

      于是,李自成的实力也就越来越大,到了广东边境的时候,已经有了三万人的火器部队,以及二万人的近战部队。至于炮灰部队,就更多,足足有十万余!

  

      他们完全就是采用蝗虫战术,直接朝着广东杀了过去,至于广西和交趾指挥使司,则被彻底放弃。

  

  

  请推荐

  找小说,请在百度搜索书名+看书窝更多更好无错全文字首发小说,尽在看书窝。

(https://www.mangg.com/id31941/179792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