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风中舞风的人 > 第一部 寻风 16

?

  第一件是先回了周村的老家。叔婶们见德山和媳妇回来了,忙问德山的病养的怎么样了,孩子们还好吧等等很多的事。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小孩子们看到多日不见的堂哥堂嫂、大伯大娘,高兴得屋里屋外的跑着。

  说了一会话后,叔叔开口了,说:“这一不是年,二不是节的,家家都很忙,你们却怎么有功夫回来了,是不是有啥特别让人高兴的好事啊?”。

  德山接过话茬说道:“是有事要和叔婶们商量。”。叔婶们对视了一眼,不知道是什么事,也不便开口。

  德山不紧不慢的说:“叔婶们也该听说了吧,咱大清皇帝和西太后,准诏关内的人闯关东合法了。”。

  德山叔忙说:“知道的时间不太长,不过听说这回不像以前了,说大清还给了很多优惠政策,有说给发路费和安家费的,也有的说暂时不给,大清没钱,得人到了关东安定下来后,政府无偿分给土地做为补偿,头几年一分租子都不收。看来你们是动心了?”,德山叔说完看了德山两口子一眼。

  德山说:“今天,我们回来就是和叔婶们商量这事的。”。

  叔叔一听,忙着接了一句话:“这事不是当叔的推脱责任,你们得先和你岳父岳母商量商量,男人好办,走到哪都是家,用文人的话说,是什么‘好男儿志在四方’。可这女人就不一样了,喜欢离父母近点,很多父母也不太喜欢让女儿离自己太远。”。

  德山说:“已经和岳父岳母说过了,他们说,只要我和媳妇想法一致就行,不吵不闹,他们就放心了,任由我们自己去闯荡。”。

  德山叔言道:“只要你岳父岳母想通了,我们是没有任何阻拦你们的意思,说句到家的话,侄媳妇不要生气,我们和你再近再亲也赶不上你和自己的爹妈亲和近呀,那是血脉相连啊!话说回来,你岳父岳母能这样想得开,真是难得,这样的父母还真不太多。咱山东这地啊,说实的,真是不太适合人居住和生活了,人太多了。这些年,不光是兵荒马乱,还一个劲的闹灾,什么水灾、虫灾、风灾,几乎是样样没落下,差不多年年都有,这小门小户的人家,填饱肚皮都成难事了,手艺也不那么好做了,大户人家,家里的摆设,添置的早就差不多了,小门小户的吃饭都费劲,哪还有添置什么摆设的了。听说关东要建很多府衙,刚到东北逃莣的人家,真要是像人家说的那么富的话,用不了几年,日子就能好很多,家家的活不会少的,真的想闯关东的话,就早点去吧,越早机会越多。我年纪有点大了,否则我都想到关东发财去。唉!我要是小20岁的话,就好了!”。

  听叔叔说如果自己年纪小的话,也去闯关东,这更坚定了德山闯关东的决心。

  德山说:“叔婶你们看,我在走之前,应该办些什么事呢?”。

  德山叔见此答道:“我觉得,你们应该先把你父亲留下的这房子的事先办了吧。这房子,我的意见是最好是咱们自己家的人把它留下来,在一个院子里住,都是自家人,互相间好有个照应,价钱吗?卖给别人家多少钱,留房的就给你们多少钱,你们可不要不好意思,更不用谦让,古话说的好:穷家富路,都说政府给这给那的,但是,这些年,大伙还不知道嘛,政府是许愿的时候多,兑现的时候少,到了那边真的缺钱了,连个借钱的熟人都没有的。我们这些不走的人,在当地不管怎样还是认识一些熟人的,应个急的话,要比你们好办多了。”。

  说完,德山叔停了一下,喝了口水,又接着说道:“这第二件嘛,我觉得,你们真的要去的话心里一定要先有个谱儿,在走之前,一定要多打听打听。人家说东北除了平原,就是辽阔的大草原,山地多在国境边上呢,最好是在平原上生活,那是最安稳的。有山的地方,虽说人不那么太累,山上什么都有,日子比平原好过些,但就是一样不好啊,雨季到来时,说不准啥时候就来了场山洪,别说是置办的家当了,有的人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德山见缝插针地回答着叔叔说的话,并告诉他们,自己想到清初的太后和现在的西太后的家乡:辽宁将军辖区的昌图厅。

  “这第三件吗?该抓紧办的。”,德山叔继续说道,德山一听此话,还没等叔叔说下去,就急忙问道:“叔,你说吧,是哪一件?回去后,我立马就去办!”。“找我们家族的族长,给你誊写一份家谱,不管走到哪,一定要把家谱保管好。”,叔叔说道。

  德山应了声“哦”,然后接着说道:“这个很重要吗?”。

  德山叔大声说:“当然了,你没看人家带着老婆孩子逃荒的吗?离家前,都要找族长抄写一份家谱的。为的是以后真的发达了,衣锦还乡时,往往要回乡祭祖的,可是这祭祖,绝不是在祖坟上烧几张纸、填填土那么简单的事,如果是好几代才回来的那得要请新的族长把当年抄写的族谱两下里对照,看内容记载的相合,才承认你是这个家族的后人,才能让你或者是你的后人在祠堂祭祖的,同时新族长再把你的后代的情况续入冢谱中。这期间,除祭祖的费用是你自己掏钱外,你在回家族探亲的这一段时间,是由族上出钱招待的,不然的话,别说是族上招待你,明知你是这家族上分出去的,但没有家谱为证,就是你请族里的人吃饭,族里的人都没人去的。咱中国人就讲究寻根探源,让家族人能和睦相处,后代兴旺发达。”。

  德山回道:“我怎么没听说咱家谁是家族长呢?”。

  叔叔告诉他:“你是有所不知啊,我们家族的老根在历城,我们这支的族长前些年还在这一带住呢,最近这几年又搬到历城去了。不过他走前,给我抄了一份家谱,你可以找个读书人,把这个家谱誊写一下,就权当是那族长找人给抄写的了,日后你或者儿孙发达时,回家寻根时也就有了根据了。”。

  德山说:“对的,谁都是爹妈生的,哪能忘了祖宗呢!”。

  “好小子,这才是咱老鲍家的人。”,叔叔说了一句。接着又继续说道:“听那族长说,在历城还有咱家老祖的墓呢!说是叫鲍山的那个地方。这鲍山嘛,就是说书讲古中提到的那个鲍山,说书人的《隋唐演义》中提到的那个地方最多,山不算太大,也不算太高,只因在那埋葬了咱们鲍姓的第二代人鲍叔牙而得名的,其实就是埋鲍叔牙坟的山。”。

  叔叔说了这么半天,感觉有点口干,喝了口茶,又吸了两口烟,停了一会儿,又开始说话了:“抄完家谱后,在走前,你要先到你父母的坟前,告诉他们一声,烧点纸,告诉他们你到哪去了,如果人真的地下有知的话,他们也会保佑你平安的。以后要是真的发达了,会回来看父母的。如果能去鲍山去看看鲍叔牙的墓是最好的了,虽说离我们都2000多年了,可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说书的人讲的管鲍之交,说的就是鲍叔牙的故事,也许你能借点灵气呢!”。

(https://www.mangg.com/id31416/176492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