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这老屋,它位于今天的吉林省西部某县的八家于屯。老屋的主人姓鲍,在这里已经生活繁衍了一百多年了。如今,在聚体乡,上了点年岁的人,只要提起八家于的老鲍家,对鲍家人的德行、善行,仍赞不绝口、引以为傲,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是此人在讲其自家先人的、令人羡慕、骄傲的往事呢!
这老屋的先人和后人,到底做了哪些让当地人引为自豪和骄傲的往事呢?这家的先人又是从哪?怎么来到了这广袤的东北大平原呢?那就先让我从当年曾是这老屋一度的当家人,也就是我的二大爷说起吧!
二大爷,名广信,兄弟五人,姐妹四人,身上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姐姐是他们九个同脃兄弟姐妹中的老大,二大爷总排行老三,其余的六个都是他的弟弟或妹妹。二大爷是当地有名的大个子,身高超过1米90,他是当年这个家族中的“当家人”,当地人给他起了个外号“二大个子”。二大个子,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个子,可能是身大力不亏吧,当年,无论自家干活,还是后来的人民公社化后的集体劳动,他总是打头的,于是屯子里的许多人,也就把二伯父又叫“二打头的”。二大爷没读过书,但说起来话来却是振振有词,一套一套的,能出口成章,富有哲理。二大爷说话,声如洪钟。由于是当年家族中的当家人,自然无论做什么事,都很公正,能替别人着想,不管是家人还是外人都很信服他的言行,外人有事,有个嗑嗑碰碰的也很喜欢“找二大个子给摆摆”。
二大爷生于公元1923年的农历九月初五,病逝于1999年的农历冬月二十七,一生经历颇多不顺,尽管如此,二大爷的为人依然乐观。无论家族中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即使是一些远亲,平时有事没事时,也都爱到二大爷家起膩,听二大爷讲他知道的一些故事。
小时的我,从记事、懂事时起,就记得,八家于这个屯子,在20世纪70年代初,还不到30户,有四大姓。第一大姓,鲍家,大个子的五个兄弟都住在一个屯子里,兄弟五人,共有男孩16个,女孩18个,这还不算邻村的而未出五服的二个堂兄弟,两堂兄弟家共有男孩7个,女孩7个,在北方,可以算得上真正的大户了。第二大姓,汤家,兄弟四人,共有孩子24个,其中男孩16个,女孩8个。第三大户,柳家,兄弟三人,姐妹一人,兄弟三人,共有男孩8个,女孩9个,邻村还有堂兄弟6人,家中孩子不少于35个。第四大姓,陶家,兄弟三人,姐妹三人,兄弟三人,共有男孩7个,女孩8个。其余的则是些散户。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整个鲍家就处在一股被悲凉、不悦所笼罩的气氛中,整个家族在当时是汤家和陶家的打骂、吓斥声中生活。族人上自老人,下至孩童,整日里战战兢兢。当被屯子里的人称为老疙瘩的老六子,也就是大名叫鲍海宁的本书中的“我”,长到六七岁时,曾在无人时问过父母:我们老鲍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都要听老汤家和老陶家的呢?有时他们还要打我们家的人呢?父母听到我的问话,看四下里没人,叹了口气说:“唉!老六子,你还小啊!再过几年你就知道了,以后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头,都不要再问这个了,弄不好,是要闯祸的,会给咱们家带来很大麻烦的!”。
小时,还经常听二大爷说到我的姥姥家时,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你们是山后刘的外甥!”,或者说“你们的姥家是山后刘!”。每当二大爷说到山后刘家的时候,脸上喜滋滋的,特别的高兴,为我们和他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自己当时年纪小,也不知道为什么二大爷提到我的姥家会这样的开心快乐,为我们是“山后刘的外甥”而这么的兴奋。
山后刘家,它在今天吉林西部某县的地名志和行政图上还标着山后刘家的全称,但在我们当地简称为“山后”,它位于今天的西双坨子村,在我说的老屋的西北,距离不足4华里,人站在房顶上就可以看到那个屯子的所在。在我的记忆中,山后留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这个屯子之所以叫山后刘家,得名于我的姥家人最早在此繁衍生息,且后来成为当地的第一大姓,后来又陆续的有许多人来此聚居。小时,也曾不解的问过我的父辈,我们家所住的屯子叫八家于,可是一家姓于的都没有,人家别的屯子叫什么名,什么姓的人家就居多数,所以,我姥家的屯子叫山后刘家,可为什么八家于却是我们鲍家是第一大姓,而一户姓于的人家都没有了呢?这些疑问,后来慢慢的才得到了答案。
要说来到八家于最起的鲍姓祖先,还得先从鲍德山说起。在今天鲍家的家谱中,已经查不到鲍德山生卒的任何信息资料,只有今天还在健的我的远房叔叔根据他和父辈们的记忆整理的简单的资料。
鲍德山:木工为业,生四子。长子鲍金发,先天痴呆,未婚无嗣;次子鲍金福,农民,种地为主,擅弹棉花,农闲时以补贴家用,生一子,名宪文,宪文亦以种地为业,生于1899年,生日不祥,卒于1945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死因是日本败降时,身染日本所投放的鼠疫病毒,年46岁;宪文妻柳氏,生于1898年,生日不祥,卒于1967年农历正月初二上午九时,死于气管炎,年72岁。宪文与柳氏生子五人,按长幼排序分别是:鲍广礼、鲍广信、鲍广喜、鲍广德、鲍广志;女四人,即鲍玉兰、鲍玉芹、鲍玉杰、鲍玉侠;三子鲍金升,木工为业,生一子七女,子名宪廷,宪廷亦以木工为业,生二子,即长子鲍广发、幼子鲍广仁,宪廷生于1906年农历正月初六,卒于1985年农历十月二十二,妻柳氏,生卒年已不详,宪文与宪廷之妻是一爷同孙,俩兄弟既是堂兄弟,又是连襟;德山幼子名鲍金财,生二子,其中长子(当时无大名,乳名不详)在当年北迁途中与家人走失,此后多方寻找,但无音信,二子宪章,生一女,无子,1921年左右迁黑龙江省讷河县,日本战败投降后,曾回乡探亲,后无音信。
鲍德山是从今天的山东省迁到东北的,用从前的话叫“闯关东”。他之所以“闯关东”来到东北,与1855年和1858年的两次黄河决口和改道有关。
1855年和1858年是大清王朝的咸丰帝在位时期,这位晚清的皇太爷,颇为不幸,大清从立国到入主中原后,经历了二百多年,到咸丰时已气息奄奄,昔日,康雍乾三朝的盛世风采已不在。从1840年道光爷时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被西洋人打得大败起,到黄河决口时,虽说过了十多年了,但大清一直未能缓过气来,反倒在咸丰刚即位后不久,就在今天的广西发生了因自然灾害而民不聊生的农民起义,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当时的大清,上至朝廷,下到百姓,把这场农民造反称为长发贼起事。这场起事,由于当时刚刚兴起,洪秀全又以“天国”、“上帝”为招牌,标榜所谓人们“上帝面前皆赤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洪的真实的后宫生活又不被外人所知,也就是说,当时参加农民起义的许多人被蒙骗,人们又被洪秀全设想的生活美景所迷惑,结果当时的太平军将士人人奋勇,各个当先,战争初期,军事进展颇顺,江南重地的武昌、南京相继被农民军攻占。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变成了洪秀全农民朝廷的所在地,并且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都天京后的洪秀全,在军事上进行了西征、东征和北伐。其中北伐军一度打到了今天的天津近郊,清廷大为不安,消息传到京城,许多富商大贾,纷纷挈妇携子外逃。
屋漏偏遭连雨天,此时北方黄河流域在经历了几年的干旱之后,却在1855年和1858年发生了两场洪涝灾害,当时处于战乱时期,南有洪杨造反,北有山东、河南、河北的农民因生活无着,为配合太平军的北伐而发动的捻军起义。真是让大清叫苦不迭,无所适从。忙于应付战乱,又因黄河年久失修,结果,造成了黄河大决口,并且改道入海,当时的山东是重灾区。这山东省当时既有捻军与清廷作战,又有黄河决口而淹没的数县,结果难民成堆。为了活命,许多身强体壮而又家无牵挂的纷纷远走他乡。为了解决难民生计,清廷亦多次下诏当地政府,一方面招集流民治理疏浚黄河,同时也招募了很多单身而身体强壮者当兵,编入剿灭捻军的清军队伍,以缓解当时山东、河南、河北的艰难时局。
这时的鲍德山,大约十几岁的年纪,对当时的家乡发生的一切历历在目,真可谓刻骨铭心。
鲍德山的山东老家在当年被称为山东省济南府长山县周村鲍家庄。在今天的山东省的行政区划图上,早已找不到长山县这个名字了。这长山县,在1956年,已经被撤销了,但是要说起这长山县的建治,可谓源远流长,甚是久远。据历史记载,这长山县,在西汉时,为於陵县邑,南北朝刘宋孝武帝于古於陵地置武强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武强县为长山县。宋时置淄川郡,属京东东路所辖的四县之一,元至元元年(1264年),升淄川路,次年改名淄莱路,下辖二州四县,长山仍是其所辖四县之一。公元1287年,改淄莱路为般阳路,长山县是般阳路所辖的二州十一县之一。1364年,改设淄川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淄州,长山县为其所辖四县之一,洪武十年(1377年),长山县属济南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后,废府设道,属济南道。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民国政府公布山东设岱北、岱南、济西、胶东四道,共辖107个县。民国三年六月,又将岱北道改为济南道,济南道住历城,辖27县,长山县是其27县之一。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人民政府依据中央人民政府之令,对山东省所辖行政区域进行了三次较大调整,撤销了文登、胶州、德州3个专区,同时也撤销了鱼台、长山等24个县,将长山县并入邹平县,在原长山县治所所在地,改设长山区。1958年,建长山公社、苑城公社,1961年复设长山区、苑城区,1968年设长山公社、苑城公社,1984年,乡镇改革,改长山镇、苑城乡,1995年苑城撤乡改镇。2001年,撤销苑城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长山镇。从南北朝至1956年,长山县的治所一直位于今天的邹平县长山镇。也就是说,鲍德山的山东老家按县说是属今天的山东省邹平县的长山镇所辖。
再说这周村,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属地。战国前,因此地位于丘陵、平原的交接处,故名为昼,亦因人少聚居而名为昼,后因字音转变和临水居称昼屯,北宋年间演变为周村。西汉时,北部属於陵县,南部属般阳县(今淄川)。南北朝时,属广川郡武强县。宋元嘉五年于南部置贝邱县,属清河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属淄川,十八年改武强县为长山县,改贝邱县为淄川县。现区境南部原属淄川县、北部属长山县。1945年8月,周村第一次解放,置周村市建制,隶属渤海行署,后划归鲁中南行政区淄博特区。1950年3月,周村、长山合并为长山县;11月,由长山县析出,与张店合建张周市。1955年4月设周村区,为淄博市辖区。
今天的周村区位于淄博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度41分至117度58分,北纬36度39分至36度54分。东临张店区,南接淄川区,西南与章丘市接壤,西北与邹平县毗邻,东北与桓台县连界。东距市政府驻地张店20公里,西距山东省会济南82.5公里。
周村,曾号称“天下第一村”,村中之村牌,据二大爷等父辈们讲:当年乾隆帝南巡时,远祖鲍开茂曾为当朝三品大员,深得乾隆帝赏识,但鲍开茂“性谨慎,远张扬”,一生信奉“平安即福”之观念,遂在尚为年富力强之际,便辞官还家,以避官场不测之祸。由是,帝愈钦佩开茂为家族平安而不恋权贵之品格,在某次南巡时下诣,取道山东周村,借此与开茂畅叙君臣之谊,且点名开茂负责接待事宜。君臣再次相见时,开茂已是耄耋之年,因感念君臣知遇之恩,开茂说于家人:当倾所有家资,供帝南巡之用,帝亦为昔日重臣谢君恩之谊,欲赐开茂桑榆之地“忠厚鲍府,世人楷模”之君圣之墨宝,然开茂忧其家人侍主而骄,乃至于乡邻间以强凌弱,遂以族裔为小,乡裔为大而婉拒,由是,帝遂为周村题“天下第一村”表而纪之。
周村,古来即为北方地区的商业重镇,享有“旱码头”、“金周村”、“丝绸之乡”的美誉。历史上曾街市纵横、店铺林立,客商云集,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皇帝自行开埠后,一时“天下之货聚焉”。当时最多的商号、作坊达到5000余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旱码头”,几年前拍摄的电视剧《大染坊》里的主人公陈六子的原型就是周村人。现如今,周村大街原始风貌依然保存较好,青瓦红墙、灰砖土壁、布市银街、当铺药店、茶楼染坊、客栈古玩可依稀见证周村当日之繁华景象。今天的周村,已成为一座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山东省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鲍家庄则是当年周村中一较大的村庄。现如今,在长山镇和周村区还有很多以鲍家为名而命名的行政村。
鲍德山的家,在当地,当年人丁兴望,且小有名气,世代以手工艺和经商为主,在他以前,很少有以种地为生的,尽管在大明以前,历代王朝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极其严格,其地位,也要比纯以种地为业的农民低得多,但由于历史和家族的因素,以及当时农业生产力的低下,人们不愿过脸朝黄土背朝天,从地里刨食的日子,所以鲍德山家还是喜欢以工匠和经商为业。
几年后的鲍德山已长的人高体大,体壮如牛,也到了该自己独立做事养活自己的时候了。
(https://www.mangg.com/id31416/168698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