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选择你叫深蓝对吧,那蓝子呀。
对不起,我叫深蓝,不叫什么蓝子。
深蓝,对,深蓝,我说篮子呀,停,我叫深蓝,我再说一遍,我叫深蓝,请你不要叫我蓝子。那个机械的声音严肃的说道。
蓝子、蓝子、蓝子,我就TMD就叫你蓝子,你搞明白,我是你的头,少给我玩个性,老子这不到一个上午就被人玩了个拯救世界的黑锅,你一个破电脑,少给我装老大,王凡气急败坏的说道。
对了,篮子,我现在是一头雾水,这我目前应该怎么办呀,你给出个主意吧。
王凡等了半天,可脑海中什么声音都没有。
KAO,你给我玩个性,王凡真有点急了,你说说这是什么事呀,一早上出去跑个步搞回来这么大一个黑锅不说,送自己个什么神经电脑,脾气比自己还大?这到底谁是老大?这谁听谁的呀?
蓝子,你如果再不出声,我可不当什么救世主了,你爱找谁干就找谁去,王凡准备来点硬的,让深蓝服软。
没有声音。
篮子,咱们俩谁跟谁呀,这以后还得一起风雨同舟呢,来,笑一个给哥听听听,说好听的服输。
没有声音篮子?深蓝?蓝哥?蓝大爷?蓝祖宗?
KAO,这神经性电脑是发神经了还是坏了?这玩意也没个说明书,更不知道去哪保修,这要是真坏了,哭都找不坟头呀,王凡这下真急了,不说别的,听那个童音的意思,好象两边的时间线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时间线的两端哪一方出了问题两边都完蛋,这要是这个电脑祖宗出了问题?王凡可真不敢想下去了。
资料查询完毕,随着脑海中一声合成声音的响起,神经性电脑深蓝的声音又出现了。
蓝大爷,你没生气呀,王凡惊叫道。
我对于宿主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再说了,谁有那个功夫和你生气呀?深蓝无可奈何的回答道。
王凡听着深蓝有些人性化的回答愣了一愣。这个电脑有点意思,感觉它好象不是一台电脑,反而象一个活人一样?算了,不想这没用的,还是问点有用的吧?
对了,篮子,你刚才说,你去查询去了,那你说说我应该从哪入手呀,这就算是我想改变历史进程,也得找个好时机吧?
按照我在你们的网上查询的结果,主流说法为中国历史上曾错失过三次机遇期。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明朝中叶。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随后,欧洲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的活跃时期。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
第二次战略机遇出现在19世纪末期。当时的中国和邻国日本已意识到,东方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在这次机遇面前,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者,在短短几十年迅速崛起并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大获全胜,后又击败俄罗斯,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而中国则没有像日本那样一开始就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而是在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下缓慢推进,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次机遇发生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时代。应该说,中国在冷战时期,也较好地利用了美苏对峙,但只能说利用了一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部上,搞自我FENGBI,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深蓝回答道。
做为一个伪军迷和真愤青,特别做为一个曾经的军人,王凡的血还是热的,没事的时候也经常跑到各种军事贴吧上和人打口水仗,关于类似的问题,王凡也看到过一些贴子,对于深蓝的回答,王凡是看过的,不过,就王凡自己认为,深蓝所说的三个历史机遇期,看起来说的比较合理,事实上,王凡对于这三个所谓的历史机遇期颇有点不以为然,王凡不是什么辫子迷,更不是什么二代,不过,王凡认为,无论是郑和下西洋,戊戌变法前后或冷战时期,现在我们以局外人的身份站在这里品头论足都是不恰当的,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国际形势,而在这里大谈前人误事是可笑的,人也好,国家也罢,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既然历史发展成那个样子,那就一定有它必然的一面。
王凡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三个历史机遇期,自己从哪个时期入手比较方便,从国家实力来说,当然是郑和下西洋时期最好,那时期中国是世界当之无愧的老大,试想,15世纪的时候,哪个国家可以征调50万大军,北上横扫蒙古?哪个国家可以造出如同航空母舰大小的大宝船,出海直到东非?哪个国家可以把几千里的长城重新修缮一遍?只有中国可以,只有明朝可以。15世纪的欧洲还是黑暗时代,除了威尼斯那一片,剩下的地区都是政治黑暗,军阀混战,宗教强权的地区,百姓愚昧无知。奥斯曼帝国刚刚灭掉了拜占庭,但是除了军事实力,其他方面很落后。印度正处在分裂割据时期。帖木儿帝国早就分崩离析了。所以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两个字。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都是世界最强,我们来看看郑和下西洋时体现的明朝实力吧。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其次,船只先进。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很难想象,几百年之后的西方航海大发现所用的船只还远不及郑和的舰队规模如此之庞大,船只如此之先进。还有,航海技术发达。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天文航海技术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2、地文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3、《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以上我们看到是什么?仅仅是七次远行吗?不,那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的体现。
反观戊戌变法前后和冷战时期都是内忧外患,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与永乐时期都不是可同日而语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再精妙的权谋和计划也没有施展空间的。
对,就选择永乐年间。
(https://www.mangg.com/id31084/166052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