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奇
结合天神、怪兽、恶人三位一体,真实面目不可破解的奇怪生物。《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解它称之为北方天神,身体好像老虎骑着两条龙。《山海经·西次四经》则说它长得象牛,叫起来象野狗,长着粗硬而不光滑的毛,还要吃人。但《海内北经》又说穷奇象虎,长着翅膀,吃人总是从头开始吃,吃的人总是披头散发。《左传》则将之类同饕餮和梼杌,说它是少皥氏不才子,因为总是诋毁忠直的人被人们称为穷奇。《神异经》总结了它的种种特质,描述它是一种生活在西北,长得像虎有翅膀,喜欢吃人的怪物。它能听懂人说话,听到人争吵就去吃有理的一方,听说有人忠诚有信义就去咬人的鼻子,但听说有人凶恶不讲道理反而会赠送自己咬死的动物。相比饕餮等怪兽,穷奇显得更具个性和智慧,但是这种喜欢接近人的习惯大大影响了它作为怪兽的神秘魅力和实力评价。
《神异经·西北荒经》:“西北有兽焉,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它就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儿子,大名鼎鼎的穷奇。
这家伙很有意思,看见有人打架,它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听说某人忠诚老实,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听说某人作恶多端,反而要捕杀野兽馈赠。由此可见,它应该是头凶兽。然而有些书上又说它也不是那么坏,在古时腊八的前一天,宫廷里要举行一个叫逐疫的仪式,由方相氏带着十二只异兽游行,穷奇和另一只叫腾根的异兽,共同负担着吃掉害人的蛊的任务,于是又让人感觉它对人还是有些异处了。之后神话被历史化,神鬼也被人格化,穷奇逐渐演变为天下四凶之一,最后终于被舜帝日翻了。
穷奇作为怪兽的形象有两种:《山海经.西次四经》上言“状如牛,音如狗”;《山海经.海内北经》上言“状如虎,有翼”。但不管是哪种形象,它都是一种食人怪兽,而且有着固定的原则,大致引《神异经.西北荒经》上的说法,它“知人语言,逢忠信之人,啮而食之,食人自首始;逢*邪则擒兽而伺之”。也就是说,好人遇到它会变成食物,而且先被咬掉脑袋,而坏人遇到它反而会得到它送来的野兽之类做食物。这样“是非分明”且付诸行动的怪兽的确少见。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穷奇的来历,“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舜将其流放,“迁于四裔,以御魑魅”。少昊为西方天帝,其母名皇娥,其父称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他们的故事可见于《拾遗记》,非常美丽动人。在那里有一棵穷桑树,其果实万年一结,吃了的话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称为“穷桑氏”,或者“金天氏”。注意这些关键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于西方不容置疑,而穷奇也是被舜驱逐到了西北方向,被一同驱逐的还有黄帝的不才子“浑沌”;颛顼的不才子“桃(应为木+寿,音tao)杌;以及“饕餮”三族,作为怪兽的“浑沌”,“桃杌”,“饕餮”也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西方,其中饕餮位于西南一些,但想来离被称为“西王母”(地名)的西荒之地不远。也就是说,和其他几位帝王略有不同,被虞舜放逐的都到了西方而不是四方都有,所谓“御魑魅”的说法很可能是指压制当地少数民族,从这样的想法衍生开思考,怪兽们的行为特性也就不足为奇。“浑沌”,“桃杌”,“饕餮”也具有相似的特点,这里不加赘述了。
一种说法认为“穷奇”是一种怪兽,而少昊子只是因为其特性而被比作“穷奇”。从家族命名和传说的情节而言都可以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穷奇就是少昊帝之子,不仅仅是因为有智能而被视为神兽,它本来就是“神-兽”,是一个是非颠倒,善捕禽兽的家伙。至于大傩(旧时的迎神赛会)中的逐疫十二神中负责“食蛊”的穷奇神,因为反而不够“神话”,也就暂时弃之不理了吧。
梼杌
由来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2.传说为远古"四凶"之一,是鲧死后的怨气所化。
3.泛指恶人。
4.楚史书名。
5.梼杌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
文献记载
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
《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谓舜流放四凶,以梼杌况鲧。鲧,禹父。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神异经》注道:“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很,一名难训。”
谓之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凶顽无匹俦之貌。”。服注:“梼杌状似虎,豪长一尺,人面虎足,猪牙,尾长丈八尺,能斗不退。”
楚之梼杌。——《孟子》。注:“嚣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丁音恶兽名也。”
《春秋》云:“颛顼有不才子名梼杌也。”
混沌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传抄中可能有差错,但都讲得通。显然,这里“浑敦”指太阳。那么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
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芜经》:“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浑沌。”
也作“混沌”,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饕餮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轩二中的一个矿坑内,有一只怪鸟叫匏鸮,会不会就是狍鸮呢?)。《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资料记载
《辞海》中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辞海》在解释饕字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号鸟)”,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神魔志异*异兽篇》:神州极南有恶兽,四目黑皮,长颈四足,性凶悍,极贪吃。行进迅疾若风,为祸一方。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饕餮是一种“恶兽”,而不是鱼蛇蟒鳄,不属于鱼类或爬行类。
《辞海》中还有附有商周鼎上的饕餮纹。你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认出那个凶恶的猛兽像谁,非常像狼的正面像,也是圆眼吊睛,凶狠无比。
饕餮甚贪食。
这个特征鲜明地指出了狼的特性。“极贪食”是草原狼的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咱俩养过狼,太知道狼的这个天性了,咱俩可以举出无数个狼贪食的例子。天下再没有比狼更贪食的动物了。不信可以让人去问老牧民,天下最“贪食的恶兽”是谁?回答肯定是狼。人所共知,“贪”就是狼性的代名词。董仲舒说秦“以贪狼为俗”,也把贪与狼相并列。中国人形容贪食总是用“狼吞虎咽”,而且还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贪食。形容贪心都说“狼子野心”,不会说“虎子野心”。
由于饕餮具有“恶兽”和“甚贪食”这两个狼的特征,而且饕餮纹又像狼。因此,传说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从狼演变而来的神兽。
饕餮成为商周鼎的主要纹饰,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
宝鼎是华夏民族在青铜时代的立国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征至高无上王权的神器和礼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华夏先民心目中处于民族“图腾柱”的地位。因此,只有属于民族的图腾才有资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镌刻铸造在宝鼎重器之上。这一现象又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到商周时,华夏族可能还仍然崇拜狼图腾,至少是猛兽图腾,炎帝黄帝族祖先的图腾崇拜遗风可能还继续存在,而周朝时期的华夏族受狼图腾的影响更深,因为,周起源于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图腾的游牧族。其二,当时的“龙”可能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为华夏族的民族图腾,否则,象征王权的宝鼎就一定会以龙作为主要纹饰。而且,当时周天子也还没有坐龙座,那时还延续着炎黄游牧遗风,席地而坐。
周鼎上的纹饰主要由饕餮纹和云纹所组成,以饕餮为中心,云纹环绕其周围。显然,饕餮神兽在天上,从云层里探出头,俯看人间。它的身体则藏在云里,不知是否有蛇身或龙身,但是如果在饕餮脑袋后面续上龙身,那就与后来的标准龙相差不远了。所以,我认为,在狼图腾和龙图腾之间可能还有一个饕餮图腾的过渡阶段。饕餮既有狼的性格,又有后来龙的狰狞面目。
兽面纹所指称的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后人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赐名为饕餮。饕餮原是《左传》中用来形容贪财贪食之不仁不义者。近世学者已指出把兽面纹命名为吃人的饕餮纯是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的社会文化状况。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烛龙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女阴崇拜时代。
《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赦只。”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地形训》)
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①)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易纬乾坤凿度·卷上》)
《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诸说大同小异,显系本自《海外经》和《大荒经》。
烛龙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它的本领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张开,黑暗的长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变回黑夜。它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又马上赤日炎炎,流金铄石,成为夏天。它老是蜷伏在那里,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呼吸——因为它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它的神力又能烛照九泉之下,传说它常含一支蜡烛,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门之中,所以人们又叫它「烛阴」,也写作逴龙。
白泽
昆仑山上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是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
传说黄帝巡狩,至海滨而得白泽神兽。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故帝令图写之,以示天下,后用以为章服图案。唐开元有白泽旗,是天子出行仪所用;明有白泽补,为贵戚之服饰。
相关记载
东晋葛洪《抱朴子.极言》:“黄帝......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
《云笈七签·轩辕本纪》“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
后世因为白泽能够趋吉避凶,常将它的形貌使用在物品之上,《通典》记帝王之旗就绘有白泽的形貌,被称为白泽旗。
《唐书·五行志》记载中宗韦皇后的妹妹用虎豹枕以避邪,白泽枕以避魅。
《开元占经》卷一一六引《瑞应图》云:“黄帝巡于东海,白泽出,达知万物之精,以戒子民,为队灾害。”
号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透过去,晓未来。不过能说人言,曾应黄帝所求作鬼神图鉴(内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种。
黄帝巡游至东海,遇之,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有载。
“白泽”是个传说中的神兽,它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驱除的方术,所以从很早开始,就被当做驱鬼的神和祥瑞来供奉。尤其到了中古时期,对白泽的尊崇更是隆重。当时《白泽图》(又称《白泽精怪图》)一书非常流行,到了几乎家手一册的程度。书中记有各种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驱除的方法,并配有神怪的图画,人们一旦遇到怪物,就会按图索骥加以查找。在禅宗语录中,也常见有“家无白泽图,妖怪自消除。”“不悬肘后符,何贴白泽图。”“家无白泽图,有如此妖怪”一类的语录。人们将画有白泽的图画挂在墙上,或是贴在大门上用来辟邪驱鬼。当时还有做“白泽枕”的习俗,即做成白泽形象的枕头用于寝卧,其用意也是为了辟邪驱鬼。在军队的舆服装备中,“白泽旗”也是常见的旗号。
鬼车
古代异兽
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此疑为个例)
《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古风》有载。
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
“九凤”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证明。凤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中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尔雅?释鸟》郭璞注:“凤,瑞应鸟。”《说文》:“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由于凤凰是吉祥之鸟,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时,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庆贺。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据肖兵同志考证,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凤凰涅盘利用职权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问》。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作杰出人物的记载,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楚人崇凤心理也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如1949年2月在长沙陈家大山发掘到的龙凤帛画;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两次发现的凤踏虎架鼓、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非衣帛画等,都是著名的发现。尤其是马王堆帛画,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围,就有几只大鸟环绕。而画面中部天堂入口处,也有一只鹰嘴人面怪鸟和两只长尾凤鸟。这与屈原诗中描写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凤心理在民间审美情趣中还占有重要地位。
说过“凤”,再来说“九”。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为什么“九”字成为这种神秘的极数呢?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乃是因为“九”的本意是“九头龙”(或九头蛇)之故。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话。如《山海经》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的神话,“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话形象。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传统也很明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这是屈原被放逐时,“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故而“更定其词”,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它是我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原型。
【从鸟神到鸟怪】
《山海经》中的九凤,是一个鸟神或神鸟无疑。然而,此后,九凤却从中国文献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现的种种冠以其它名称的九头鸟,不仅完全丧失了神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况愈下,成了一个道道地地的鸟怪。
从汉末至唐宋,古文献中的“九头鸟”有着种种不同的称呼,主要的是:
(一)九头鸟之别称
“九头鸟”一名,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然而九头鸟之别称,古籍中甚为繁夥。《正字通》云: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酉阳杂俎》卷十六《羽》:《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鬼车,俗称九头鸟,……
以上所见,就有“鸧鸆”、“逆鸧”、“鬼车鸟”、“鬼车”等等异名。由这些异名再加考索,则又会发现很多其他名称。如“鸧鸆”,是一种鸟名,但是在晋郭璞的《江赋》里,就有一种“奇鸧九头”,这种“奇鸧”也就是九头鸟。我们从下面的文章里将可以看出九头鸟的其他很多异名别称。
(二)九头鸟之基本特征
1、“九头”还是“十头”?
九头鸟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有九个头。但是关于这九个头,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说它本来有十个头。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小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又有些人说它原本只有九个头,其中一个头受伤滴血永不愈合。如前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九头皆鸣。又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鬼车,……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以上传说中,以《齐东野语》所记的那个“十脰(脖子)九头”的模样最为吓人,试想九个鸟头之外,还有一个鸟脖子在那里流滴鲜血,那多么可怕?
2、其他外貌特征
“色赤,似鸭。”(《三国典略》)
“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正字通》)案:“鸺鹠”今名猫头鹰。晋张华《博物志》佚文:“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酉阳杂俎?羽篇》、《玄中记》)
“身圆如箕,十脰环簇……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齐东野语》)
“其状如大蝴蝶。”(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3、滴血为灾
“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古小说钩沈》引《玄中记》)
“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岭表录异》卷中)
“血滴人家为灾咎。”(《齐东野语》卷十九)
4、昼伏夜出,鸣声丑恶难听
“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博物志》佚文)
“正月夜多鬼鸟度。”(《荆楚岁时记》)
“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表录异》卷中)
“昼盲夜了。”(《正字通》)
“夜飞昼隐。”(《酉阳杂俎?羽篇》)
“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酉阳杂俎?羽篇》)
“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
5、滴血或落毛,危害小儿
“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水经注?江水》)
“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玄中记》)
“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猗觉寮杂记》卷下)
6、其他特征
“爱入人家烁人魂气。”(《岭表录异》卷中)
“见火光辄堕。”(《正字通》)
关于九头鸟的特征,宋梅尧臣《古风》一诗说得比较详细,今录如下:
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投。
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
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鹠。
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
有时馀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三)民间关于九头鸟之禁忌
由于九头鸟是一种凶鸟,民间对它畏惧有加,于是有种种对它的禁忌和防御它的办法。
1、禁忌
“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水经注?江水》)
“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酉阳杂俎?羽篇》)
“小儿之衣不欲夜露。”(《玄中记》)
2、禳解及驱除
“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齐东野语》卷十九)
“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引小说)
“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荆楚岁时记》)
(四)九头鸟传说之来源
九头鸟的传说起源甚早,传播极广,在久远的传播之中,各时代各地区差异很多,要追溯其最初的起源十分困难。从现存古籍文献中,我们找到几个起源。
1、起源于“九尾鸟”
《广韵》:“鸧鸹,《韩诗》云:孔子渡江,见之异,众莫能名。孔子尝闻河上人歌曰:‘鸹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这种“一身九尾”的鸟,曾经被孔子看到过,当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非常怪异。后来有人将它叫做“鸧鸹”,也就是猫头鹰一类的鸟类。九头鸟也许就是从九尾鸟演变而成的一种传说凶鸟。
2、起源于天帝游女的传说
《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这是最早的关于仙女下凡的传说故事。仙女下凡之后,穿着毛衣是鸟,脱下毛衣是女。她在与豫章男子结婚生女后,回到天上,后来又把三个女儿都接走了。所谓“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指她飞回天上未接女儿时,再到凡间来寻找女儿。为了防止她把别人家的小儿当成自己的女儿接走,于是民间形成了这种对它的禁忌。这个传说一直延续下来,各个时代有各自不同的版本。
如:《搜神记》卷十四:豫章新豫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云,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水经注?江水》:阳新县地多女鸟。《玄中记》曰,阳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搜神记〉》略云:昔有田昆仑者,家贫未娶。禾熟时见三女于池洗浴,其二抱天衣飞去,昆仑攫得小者天衣,遂挟以为妻,携回见母。经年产子,名曰田章。昆仑被点兵西行,三年不返。女乃向母索看天衣,屡经恳求,母不忍拂其意,即发藏畀之。女著衣便腾空上天而去,虽母哀号,不之顾也。然终念儿子,乃与二姊复下凡游戏,冀见其儿。其时田章五岁,受董仲先生教来觅母。三女遂将天衣共乘小儿上天。天公怜悯外甥,遂教其方术伎能。经四五日,儿年已十五矣。天公即与以文书八卷,令其下凡。儿三才俱晓,天子闻知,即召为宰相。后犯事,遂流配西荒之地。……
3、起源于“女岐”
《楚辞?天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王逸注:“女岐,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丁晏笺:“女岐,或称九子母。”这是古代楚国关于神女女岐的传说。从女岐无合(无夫)而生了九个儿子,那么她九个儿子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取之于人”,于是民间就有对她的禁忌,认为她会时常下凡来取人之子。又由“九子”演变成“九头”之说,后又与“天帝游女”或姑获鸟等传说糅和流传,形成九头鸟的传说。
4、产妇所化的厉鬼
这个起源说法仅见于《酉阳杂俎》卷十六《羽》。作为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九头鸟传说肯定是一个多源而又分派的传说故事,要完全弄清它的源头和流变,尚须进一步的考证。
【古籍中关于九头鸟的有关资料】
1、《楚辞?天问》
2、《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3、《文选》晋郭景纯(璞)《江赋》:若乃龙鲤一角,奇鸧九头。
4、张华《博物志》佚文: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5、鲁迅《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
6、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
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8、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
9、《广韵?鸧鸹》:
10、《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搜神记〉》
11、《正字通》: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见火光辄堕。
1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言产死者所化。
13、又: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14、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15、宋梅尧臣《古风》诗:
16、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
17、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岭外有虫名暗夜,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其状如大蝴蝶。
18、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小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重明鸟
重明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其形似鸡,鸣声如凤,此鸟两目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亦叫重睛鸟。它的气力很大,能够搏逐猛兽。能辟除猛兽妖物等灾害。旧时新年风俗,贴画鸡于门窗上,实即重明鸟之遗意。
重明鸟的传说
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尧在位七十年......有掋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又眼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贻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其遗象也。”
九尾狐
九尾狐,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奇兽。传说中,九尾狐乃四脚怪兽,通体上下长有火红色的绒毛。善变化,蛊惑。幸喜吃人,常用其婴儿哭泣声引人来探也。
九尾狐出,乃世将大乱之象。
在中国与韩国、日本的传说中,常出现的九尾狐是只有九条尾巴的狐狸。它可以变成艳丽的女人诱惑男人,据说每条尾巴都有不一样的法力。其实九尾狐并不是指它只有九条尾巴,而是有无数条。据说,当一只狐狸活了超过一千年,它就会变成九尾狐。
九尾狐要想变成人,需要吃掉100个人类肝脏。有个传说,当九尾狐为了第100个肝脏要去诱惑一个男人时,如果那个男人向曾经接受他帮助的动物或是鬼求助,就可以把九尾狐击败。
九尾狐每一百年就会有一个尾巴出现。当九条尾巴齐全的时候,再过100年,也就是说九尾狐活了1000年之后,这个九尾狐就可以变成人。所以,活了1000年的九尾狐是已经吃了100个男人的肝脏后而变成的美丽女人。当它吃了第100个肝脏后,就可以以人的身份活下去。但是故事里的九尾狐往往在要吃第100个肝脏的时候而失败。
九尾狐和玄狐、白狐等最先出现在原始宗教的图腾信仰中。《山海经》就记有青丘九尾狐。解读这些古老记载,九尾狐其实是位于东方或南方的青丘这个地方原始部族的图腾物,《山海经》说它“能食人”,表明它在威胁敌人、保护本部族安全方面具有神性。又说“食者不蛊”——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邪气的侵害,这显然是与九尾狐图腾信仰相关的原始巫术,相信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
在上古有一个夏族大禹娶涂山族女子的神话,此中牵涉一个神秘物象,便是九尾白狐。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和《艺文类聚》卷九九所引《吕氏春秋》佚文记载,大禹来到涂山——据考在今河南嵩县,遇见一只九尾白狐,并听见涂山人唱歌,说“绥绥白狐,庞庞九尾”,如果你在这里“成家成室”,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涂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娇。由于神话记载得很晚,明显加进后世思想文化观念,如果恢复其本来面貌,便是大禹在涂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这个人兽婚配神话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乃是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自己的祖先。由于九尾狐有这么一件很风光的事情,所以后代的狐狸精们总喜欢骄傲地说自己是涂山后裔,炫耀血统的高贵。
汉代盛行符命思想,于是本为图腾神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了,成为祥瑞的神秘象征符号。
在中国狐文化史上,狐的一件倒霉事也是发生在汉代,就是被妖精化,在“物老为怪”的思想作用之下,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狐狸不比龙凤麒麟,是很难保住它的神圣地位的。尽管在唐代流行狐神、天狐崇拜,但那已经是妖神了,既然是妖神就不像正神那般正经,不免胡作非为,就像没成正果之前的孙猴子一样。不过在唐代人的观念里,最厉害的天狐——九尾天狐却仍保持着正派风范。可惜九尾狐的光荣史终究是要结束的,只不过因为它神通最大比别的狐结束得晚一些,也正因为它神通最大,当它被妖精化后也就成为妖性最大的狐狸精了。
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田况《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可见九尾狐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是什么瑞狐、神狐,变成坏东西。而也在这个时期,中国远古史上一个著名女人被说成是九尾狐,而且传到日本,这便是商纣王的妃子妲己。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写的《狐媚记》,其中说“殷之妲己为九尾狐”。《狐媚记》记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当于宋徽宗时期,可见在此前中国已经有这种说法了。其实唐代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经把“能丧人家覆人国”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当九尾狐变成妖精时,妲己这个用美色把纣王迷惑得亡国丧身的王妃被说成是九尾狐精,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妲己成了九尾狐狸精,真可说是超级狐妖的完美结合。在小说中的描写,则是由元代讲史话本《武王伐纣书》开了头,再由明代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广而大之。
在《武王伐纣书》中,吸尽妲己魂魄元气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为妲己的是只“九尾金毛狐子”。妲己的结局是在武王克殷后被姜太公用降妖镜逼住现出原形,然后把她装进袋子用木碓捣死。之所以费了这么多周折,原来是因为行刑的刽子手让她那“千妖百媚妖眼”撩拨得下不了手。
《封神演义》在《武王伐纣书》基础上对千年九尾狐狸精妲己的妖媚之性大加发挥,写了她做的许多坏事。相反商纣王“才兼文武”并不那么坏,而且外有忠臣良将,内有贤后淑妃,本来江山稳固得很,都是这个千年九尾狐狸精带着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把他迷惑得失去“真性”。有趣的是妲己被斩时也有一段媚人的描写,比《武王伐纣书》更为生动细致。小说极力渲染她如何如何“娇滴滴”地把行刑军士迷得“软痴痴摊作一堆”,最后还是姜子牙用宝贝葫芦取了她的首级。《封神演义》的九尾狐狸精妲己形象,把古来关于淫妇型狐妖媚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观念推向极致,也把女色禁忌观念和“从来女色多亡国”的女祸观念推向极致。
汉时石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刻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九尾狐象征子孙繁息,亦禹娶于涂山氏之女的遗意。后世反其意,以“食人”之九尾狐为妖,六朝时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已谓妲己为九尾狐,明人小说《封神榜》则更发挥其说,因而乃成为妖媚工谗的女子主詈称。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即九尾狐。”
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龙龙。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
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则云:“太平则出而为瑞”,又为祯祥之物。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此即郭注所谓“为瑞”之意。考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封禅篇》),亦禹娶涂山神话之遗意。“食人”之说渐隐,“为瑞”之说终张。又六朝时人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说妲己为九尾狐。《封神演义》也以妲己为九尾狐精,当源于此。
《魏书·志第十八·灵征八下》当中记载道,在各地现身的异兽里,狐狸占据了很大篇幅,这是某种瑞祥的征象么?似乎有些让人不解。在白狐、黑狐、五色狗的交错身影里,仅从“肃宗正光二年三月”开始,计有:“南青州献白狐二;三年六月,平阳郡献白狐;八月,光州献九尾狐;四年五月,平阳郡献白狐;孝静天平四年四月,西兖州献白狐;七月,光州献九尾狐”等等记载。到了元象元年四月以后,九尾狐好似集体行动一样,突然密集地从人们的视线里穿行:“光州献九尾狐;二年二月,光州献九尾狐;兴和三年五月,司州献九尾狐。”这么多“献宝”的案例,动机不外乎是以此来佐证皇恩浩荡并获得宫廷的赏赐,九尾狐不幸再一次成为了体制的晴雨表。对此,还是北周皇帝睿智一些。《北史·周本纪下第十》记载道:甲子,郑州献九尾狐,皮肉销尽,骨体犹具。帝曰:“瑞应之来,必昭有德。若使五品时序,州海和平,家识孝慈,乃能致此。今无其时,恐非实录。”乃令焚之。
三足乌
三足乌又名三足金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也称金乌、阳乌,或称三足。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又因与太阳有关,为金色,故为三足金乌。
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居于日中,有三足。
《玄中记》:“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传说此鸟为日之精,居日中。汉代画像砖上常有三足乌,居于西王母座旁,为其取食之鸟,或说即青鸟。
《洞冥记》卷四:“(汉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东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
《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河图括地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乌。”故太阳也叫作三足乌或金乌。又西王母有三足乌,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青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西王母]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张守节正义引张揖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亦因以借指日。
唐代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以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仇兆鳌注引黄生曰:“三足乌,即日也。”
宋陆游《月夜短歌》:“明星虽高未须喜,三足阳乌生海底。”
庆忌
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称黄色小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说)。历史上也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
赑屃
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狴犴
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貔貅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古时候人们也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但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到现在常见到的貔貅多是独角、长尾巴。
螭吻
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椒图
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
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蒲牢
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睚眦
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狻猊
传说形如狮,喜烟好坐,佛主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夔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禺疆
“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猰貐
又称为“窫窳”(yayu)。传说猰貐曾是天神,被名为“危”的神杀死,后来被复活,但是变成了食人的怪兽。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如图)。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祸斗
“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虚耗
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钦原
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蜇兽兽死,蜇树树枯。《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钩蛇
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水经注(若水)》有载。
并封
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述荡则是左右有头。《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周书(王会)》有载。:
夫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山蜘蛛
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南部新书》有载。
鸣蛇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岭南异物志》有载。
幽安鸟
类似有条纹的小猴子,经常发笑,看见人则躺倒,因叫声得名。《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狸力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马交
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一说可御兵。《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孰胡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山海经(西次四经)》有载。
媪
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搜神记》、《晋太康地志》有载。
患
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搜神记》有载。
九婴
水火之怪,为羿所杀。《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飞廉
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但我觉得应该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楚辞(离骚)》有载。
奚鼠
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毛发可以召集鼠类。《神异经》有载。
傲因
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天狗
传说中神兽名。可禁凶害。其说始见于秦。
《山海经·西山经》:“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凶。”
三角兽
传说中瑞祥之兽名。头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则此物至。帝王仪卫有绘其像之旗。
《元史·舆服志二》:“三角兽旗,赤质,赤火焰脚,绘兽,其首类白泽,绿发,三角,青质,白腹,跋尾绿色。”
九婴
传说中怪兽名。能喷水吐火,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
《淮南子·本径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山犭军
亦称“hui子”。传说中怪兽名。状如犬而人面,见人则笑,其行如风。其现为大风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北山经》:“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角端
传说中祥瑞之兽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其说始见于汉。
《宋书·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谛听
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
谛听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形态别致,想象丰富。世人珍之为“镇宅之宝”、“庙堂之尊”、“天地精灵”和“万兽征物”,广泛纳为收藏。
谛听是佛门传言和民间演绎而存在下来的一个图腾和圣物。唐开元末年,古新罗(今韩国)王子24岁的金乔觉,看破红尘,携白犬一只浮海来华,削发为僧。白犬伴金乔觉一路颠簸,卓锡九华。在共同苦修的75载中,白犬与金乔觉昼夜相随,处处使其逢凶化吉。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金乔觉坐化,白犬亦随之傍息。
神犬谛听的出现,九华山下的柯、吴、刘、罗四大家族就以犬为宠物、爱物、宝物饲养,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人寿长乐。从造型看谛听,它的独角其一是象征着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为“天线”之用;(其二能起到护身保险之用,它的犬耳是听宇宙之音频、传递给信者分辨是非,它的龙身示为吉祥如意,它的虎头表示智勇,有困难勇往直前,决不退让,它的狮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办任何事坚持就是胜利,它的麒麟足视为四平八稳,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为善为宝。
谛听貌似龙非龙、似虎非虎、似狮非狮、似麒麟非麒麟、似犬非犬,是人们想象中的征物,社会上又缘称“九不象”。民间广泛认为此物沾有“九气”,即“灵气、神气、福气、财气、锐气、运气、朝气、力气和骨气”。能起到“辟邪”、“消灾”、“降福”、“护身”等作用。一些虔诚的佛门信众更是相信沾上谛听的“灵气”即能使家运昌隆,基业常青;孩子带上它则屈壮成长,长大能成为诚者、贤者、智者、悟者、觉者、寿者。成年人带着它就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三足乌
三足乌又名三足金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也称金乌、阳乌,或称三足。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又因与太阳有关,为金色,故为三足金乌。
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居于日中,有三足。
《玄中记》:“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传说此鸟为日之精,居日中。汉代画像砖上常有三足乌,居于西王母座旁,为其取食之鸟,或说即青鸟。
《洞冥记》卷四:“(汉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东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
《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河图括地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乌。”故太阳也叫作三足乌或金乌。又西王母有三足乌,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青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西王母]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张守节正义引张揖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亦因以借指日。
唐代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以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仇兆鳌注引黄生曰:“三足乌,即日也。”
宋陆游《月夜短歌》:“明星虽高未须喜,三足阳乌生海底。”
庆忌
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称黄色小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说)。历史上也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
赑屃
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狴犴
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貔貅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古时候人们也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但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到现在常见到的貔貅多是独角、长尾巴。
螭吻
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椒图
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
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蒲牢
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睚眦
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狻猊
传说形如狮,喜烟好坐,佛主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夔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禺疆
“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猰貐
又称为“窫窳”(yayu)。传说猰貐曾是天神,被名为“危”的神杀死,后来被复活,但是变成了食人的怪兽。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如图)。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祸斗
“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虚耗
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睚眦
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狻猊
传说形如狮,喜烟好坐,佛主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夔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禺疆
“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猰貐
又称为“窫窳”(yayu)。传说猰貐曾是天神,被名为“危”的神杀死,后来被复活,但是变成了食人的怪兽。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如图)。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祸斗
“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虚耗
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五通神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
(https://www.mangg.com/id27636/155738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