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叫三位一体进攻或边线。简而言之就是包括进攻方一侧三名球员组成的“三角”和另一侧两名球员在内的进攻体系。
这一战术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公牛王朝和本世纪初的湖人王朝而名声大噪。尽管这一战术是在先后担任上述两队主教练的菲尔·杰克逊手里发扬光大的,但是杰克逊并非该战术的创始人。如果追根溯源,将引入公牛队的构想来自于杰克逊担任球队主教练时的搭档-助理教练泰克斯·温特,温特对于的了解则始于他在南加州大学(USC)时的教练萨姆·巴里,时间是上世纪四十年代。
“体系不仅是一项篮球战术,也是一套哲学理论,是经过了思索与提炼、能够帮助球队在比赛中获得胜利的宝贵财富。当球队从防守方转换为进攻方时,确保球员能够思路清晰、目的明确地在对方的半场各就各位。”-洛杉矶·湖人队主教练菲尔·杰克逊。
【建立三角】
由一个1-2-2站位开始,其中每个队员的间距为15英尺(约4.5米)。这个距离可
三角战术挡拆后跟上插进突破分球联防
三角战术挡拆后跟上插进突破分球联防
以拉空对方的防守,而且防止包夹的出现,同时有利于简洁的传球从而减少被对方抢断的危险。
这里有很多种组成进攻三角的方式:(不能画图,大家发挥一下想象力吧)
既可以由控球后卫将球传给小前锋,然后从里侧切入到底角。
也可以由控球后卫将球传给小前锋,然后从外侧切入到底角。
同样允许后卫占据低位。那样又有几种不同的方式组成进攻三角。例如:控球后卫将球传给小前锋,然后中锋拉出到底角,让攻击后卫移动到低位。
还有一种选择可以通过运球获得进攻三角,就像下图控球后卫运球到小前锋的位置,而小前锋移动到底角,这样他们就和中锋组成了一个进攻三角。
【运转进攻】
一旦进攻三角得以建立(我们以控球后卫切入到底角为例),那么一条由球(小前锋)、进攻轴心(中锋)和篮筐组成的“战线”就形成了。这样就使防守中锋的对方队员,必须待在篮筐与中锋之间。只要那条“战线”存在他就无法离开。
一旦这种局面形成,人们就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将球传入内线低位的通道就此打开,小前锋可以轻松的将球传入内线或者说“递”给中锋。
例如:中锋的防守者为了防止球进入内线或者传给中锋,他就必须站在中锋得同侧或者实行绕前。如果他绕前,那他就丢掉了他在篮筐和中锋之间的位置,是中锋获得了通过高调球或者同侧的快速传球直接面对篮框的机会。
与其他一些进攻战术相比,拥有数不清的将球传入“三角点(进攻轴心)”的方法。所以,要想防守或者破坏将是非常困难的。
恰当的位置间距使低位拿球的机会大增,并且创造出一对一的机会。
同样,中的任何一个球员都可以帮助队友得到空位出手的机会。
低位接球后的其他进攻选择:
1、低位挡拆:当小前锋将球传给内线,就去为控球后卫作掩护,让他获得直接接中锋回传的机会。
2、移动掩护:小前锋将球传入内线后,就移动到另一侧为大前锋(4)作掩护让他有机会摆脱防守队员。而这时控球后卫则可以寻找底线突破的后门。
3、球传到底角:这种选择从小前锋将球传到底角的控球后卫开始,球传出之后小前锋利用中锋的掩护切入,如果有机会控球后卫就可以从后面将球传入。
如果小前锋没能甩开防守,那么控球后卫就可以利用中锋的掩护直接运球上篮。
每个球员要间隔4.5米到6米(这是NBA球员的标准,高中生间隔的距离则以3.6米到4.5米为宜,大学生则是4.5米到5.4米),不论是在强侧(防守球员多的一侧)还是弱侧(防守球员少的一侧),看上去都是一个三角形。但是不论后卫、前锋还是中锋,他们的站位并不是固定的,在不破坏三角形的前提下,球员们的站位完全可以交换。一旦站位开始交换,也就是开始的时候。
正如杰克逊所言:“对于的认识,最大的误区莫过于认为它专为有才华的球员量身定做。真正的作用在于帮助那些看起来并不出众的球队增强其在进攻端的实力。”
尽管如此,想要成功使用还是需要一些条件的:
1.突破:球员必须能够突破对方的防守,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快攻。
2.拉开:球员之间的间隔距离对于进攻的效果至关重要。菲尔·杰克逊认为,球员们彼此之间合理的距离应该保持在4.5米到6米。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看清防守球员的情况,进攻方球员的视野也更加开阔。
3.无球跑动:虽然观众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有球队员的身上,其实无球跑动对于比赛的影响远远超出观众们的想象。合理地无球跑动会给持球者更充裕的时间、更多的选择。
4.前场篮板球:投篮不中的时候,球员必须做到足够强硬地争抢篮板,不至于因为进攻未果还让对方快攻反击。就像菲尔·杰克逊所说:“从你抓到前场篮板的一刹那,又一次进攻就开始了。”
【以上内容摘编自网络NBA百科】
(https://www.mangg.com/id22947/145314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