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抗日之快意恩仇 > 殇——川军篇

?

  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达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的最光荣一页。

  ——李宗仁

  川军出川的那一天——10万人的长长队伍,道旁排列着送行的父老乡亲。很深很深的沉默,没有眼泪,没有不舍,所有人的心中只有一份坚定,只有那沸腾的一腔热血。

  川军怎么会出川呢?!这是谁也不会相信的事情,就连川军自己都觉得稀奇。刘湘长年拥兵自重,过惯了“土皇帝”的生活。川军,根本算不上训练有素的正规军队,谁都知道,这只军队无非是刘湘向蒋介石讨价还价的筹码。这巴山蜀水让川军们习惯了舒适的生活,而且在这深山之中,他们极少参战,因此经济废弛,士气不振。

  虽然这只军队根本不可能和蒋介石的正规军相比,但是,刘湘在四川这个地方,拥有这样大量的军队,不论如何,都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再加上李宗仁在广西闹“自治”,这刘湘也颇不安分,蒋介石怎么可能安心呢?!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蒋介石想方设法要让刘湘出川,好吃掉这只军队。可没想到,不论他怎么做,刘湘这个狡猾的军阀,就是不买他的账。这川军独居一隅,还真让蒋介石拿他们没办法。

  可没想到这次,“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各地的部队都奔赴战场的时候,主屯在遥远而宁静的四川的川军也被胸中一腔中国人的豪情鼓荡得热血沸腾。于是,这个以图谋自保、拥兵自重闻名全国的刘湘,也不愿意在这件事上给蒋介石留下个收拾川军的舆论借口。

  1937年9月,刘湘一声令下,10万川军浩浩荡荡地向川外进发,投身到抗日大潮之中……

  四川人民是重感情的,虽然这些平时称王称霸的川军可苦了他们的,可是,如今当战火烧到了自己的国家,当目睹了无数逃难的同胞饱经战火折磨逃到四川,善良的四川人民心中,早已经放下了这些私人恩怨。去吧,带着我们四川人民的希望去吧,带着全国人民的仇恨去吧,不要给我们四川人丢脸,一定要将敌人打回东洋老家去!

  在成都的万年场一带,四川人民凑钱为当时的川军小伙子们塑了一尊塑像。身材不高、瘦瘦的四川小伙儿,身着单衣,脚穿草鞋,背着斗笠,拿着枪械,面朝东方,迈着坚定的步伐……

  怀揣着一腔热血和所有四川人民的热切希望,川军出川了,那么坚定。可是刚走出四川,他们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长期寓居天府的川军,从未感受过北国冬日的严寒。尚未与日军交战,大自然便给了他们很沉重的打击。可在这严寒与饥饿的环境中,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抱怨。谁要是嚷嚷着回四川,便会立即遭来无数的白眼——那就滚回去罢,别在这里给我们四川人丢脸!

  就这样,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10万人的川军在晋绥军和中央军溃败的狂潮中逆流而上,来到了山西的抗日前线。

  自然的严酷考验没能征服这些精明矮小的四川汉子,但世间人心却让他们的心寒透了……

  川军数十年来几乎从未真正地购置什么军备,他们的枪械相当落后,甚至很多都是当地土制的“单打一”。这样的武器,拿来当个火铳打鸟倒是没什么问题,可是和现代化日军的铁甲、重炮一比,这样的枪械便和一堆烧火棍无异。川军出川,没有后勤的补给,所有粮食、衣物,乃至枪械、弹药都要他们自己想办法。10万大军首先要给自己找口饭吃、找件衣穿。当面对天之骄子中央军和地方土皇帝晋绥军那一双双鄙夷的目光,他们觉得自己像是个乞丐,在遭着冷眼向面前的富翁伸手乞讨。

  于是,川军终于被激怒了。只要能够弄到粮食、衣物,他们便顾不得那么多戒律,连买带抢。溃退时,遇到军械库也砸开大锁,擅自补给。一时间,山西是连溃败带自扰,乌烟瘴气。

  这可让山西真正的土皇帝阎锡山急了眼——这群外来的土匪,这样一来我山西成了什么?!于是他一怒之下,找到蒋介石告了一状——川军抗日不足、扰民有余,简直是一群土匪,快让他们走吧,我们山西可养活不起!

  蒋介石接到这电话,气不打一出来——想当初,这刘湘不仅主动出站,还又是发誓又是保证的,可今天仗还没怎么打,这状倒告上了门。本来想借此完成他的“一石二鸟”之计,可没想到给自己惹来了那么多的麻烦,这回不好好收拾他们一下,这些家伙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可转念一想,现在国军初败,正是用人之际,这么大股的军事力量不用趋势不妥,再说,要是让他们回去了,这不是纵容他们继续称王称霸吗?!不行,绝对不行。

  蒋介石琢磨着,这2战区既然不要,就送到1战区去吧。于是吩咐林蔚给1战区长官程潜通个电话,把川军给送过去。谁知道,这程潜一听是川军,不等林蔚把话说完,便立刻做出回绝——川军这种烂部队,阎老西不要,我们也不要!

  蒋介石听了林蔚一说,不觉怒火中烧——罢罢罢,这样的部队,让他们回去,统统回去,回去继续称他们的王!

  是的,川军目无军纪,早已经在国军中间传开了,谁还会要这样的部队?!他们被各战区长官推来推去,受尽了歧视与白眼。但是,他们不想就这样回到四川去,这样,四川人民会看不起他们,全国人们都会看不起他们!

  坐在蒋介石一旁的白崇禧,想到了自己桂系的老兄弟李宗仁,于是给5战区去了个电话。就这样,川军进入了5战区。

  李宗仁历来坚信——世上无不可用之兵,只有不可为之将。只要长官遇事公正,体贴部下,将士们是会用命杀敌的。因此,他对于这远离家乡如弃儿一般的川军,尤其关爱有加。她不仅向军委会请求为川军补给枪械但要,还请求在战时暂缓撤并川军的编制。这使得出川以来便备受歧视的川军感激涕零,李宗仁终于从川军的高级将领那里听到了一个统帅最期待的一句话:川军保证听从长官只会,奋勇杀敌,以报答知遇之恩。

  台儿庄战役——这是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临沂、滕县——鸣响了台儿庄礼炮前奏曲……

  1938年3月15日,日军一部抵达藤县附近。孙震急令军预备队、第122师长王铭章率部死守滕县,等待汤恩伯军团增援。王铭章仓促上阵,守城兵力不足两个营,于是紧急调兵遣将,急令第366旅由太平邑赶赴滕县增援,但该旅在城头村附近同日军数千人遭遇,被截成数段,仅一个营冲进滕县。

  3天3夜的藤县大血战开始了,也许这便是川军出川注定的命运罢。原以为可以和临沂庞炳勋部接受张自忠的增援一样,再次给予日本人沉重打击。但是,汤恩伯不是张自忠,他是只机动部作战;王铭章一腔热血,却远没有庞炳勋来得幸运……

  也就是说,王铭章率领这不足三个营的军队,和数倍于己的敌人,苦苦鏖战了3天3夜!

  血流成河的滕县,没有一个人说过放弃,没有一个人逃跑。在这样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死守待援。可是这些川军将士们是不幸的,又或许他们自出川以来便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作为军人,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许是最好的归宿。

  17日,王铭章见城已四破而援军无望,发出了最后一电,表示:“决心死拼,以报国家。”

  城内的巷战是由代军长王铭章亲自指挥的,在枪林弹雨的街巷中穿行的王铭章,也许注定难逃一劫——当他经过电灯公司附近时,西城楼上的敌军居高临下,一阵机枪扫射,王铭章及其部属、随从20余人,大多为国献身。而在长官牺牲之后,滕县守军逐屋抵抗,竟战至最后一人……

  滕县一役,参战川军几乎全军覆没……

  3天3夜悲壮的空前大血战,揭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

  战后,李宗仁字字血泪地说道:“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达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的最光荣一页。”“若无滕县之苦战,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创成也!”

  也许区区一次战役的惨烈与悲壮,根本无法表明川军出川参战的所有。川军,这只过惯了安乐生活的军队,在八年抗战期间,总共出川参战人数达到300万,而伤亡人数竟然高达*万,其中牺牲人数达26万之多——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局全国之冠。

  其实,这场战争,战火没有烧到四川——这里,是永远的大后方,这里,没有被战火所摧残。无数避难的人们来到这里,寻求暂时的安全,他们的心是苦涩的,因为这里不是他们的家乡。

  是的,因为战乱,无数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四川,来寻求一分安定。然而,同样是因为战乱,300万川军将士背井离乡,毅然加入了滚滚的抗日大潮之中。他们不怕死,他们也不怕苦,在他们看来,只有这么做,才能保得四川的一方平安,只有这么做,才能让自己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国家……

  川军没有孬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为代价,为自己换来了全国的尊重!

  是的,也许他们可以在四川安然避过战乱,但是他们心中仍然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有一个信念——中国是我们的中国,保家卫国是作为军人的责任……

  在他们身上,有的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变不曾改变的一种信念,更是中国军人们从来都具有的一种品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时至今日,他们的精神,仍然会让人感动。也许,在整个抗战中间,川军所做出的贡献并不是最大的,但是,他们毕竟做出了最大的牺牲,他们毕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站了出来,他们没有忘记,自己还是中国人,自己还有很多很多可以付出。

  走出四川的四川人,真的,他们没有让四川人丢脸……

  

  ;

(https://www.mangg.com/id21771/138530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