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闲谈东周五百年 > 第二章 齐襄公的功绩

?

  (一)躺着也中枪

  齐襄公与文姜整出这事以后,齐国老百姓议论纷纷。齐襄公迫于舆论压力,于是快马加鞭地娶了王姬,想借此平息舆论。

  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种事情就像野火一样,在娱乐节目较少的东周时期,简直就是街谈巷议的最佳话题。老头老太太没事的时候,往街头一坐,就议论这事。现在多了个王姬,就想让老头老太太不谈,只能说齐襄公太天真了。

  所以,舆论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齐襄公见弄巧成拙,怒了!看来不展示一下自己的残暴,老百姓是不知道什么叫专权了!于是,齐襄公做了跟州吁一样的决定:用武力来镇压一下悠悠众口。当时曾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但从齐襄公身上,要讲述另一个真理:人残暴到了一定程度后,残暴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力量。

  齐襄公略一琢磨,周边有问题的国家就是:郑国和卫国。

  郑国:高渠弥趁祭足交好齐国时,暗杀了郑昭公,扶持子亹继位。这算是一个内乱。

  卫国:朔继位卫惠公后,公子职和公子泄联合急子和寿的一班人马,将卫惠公赶出了卫国。这算另一个内乱。

  要想名正言顺地立威,就得从这两个诸侯国下手。

  齐襄公又一想:自己刚娶了王姬,卫国新立的国君黔牟也是周王的女婿,算起来还是连襟之情,不宜讨伐。所以,齐襄公决定平定郑乱,展示下军威。

  但是,怎么收拾郑国?齐襄公犯嘀咕了。毕竟,祭足太猛,祭足一个人就能抵抗宋、鲁、蔡、卫四国联军。齐国肯定没四国联军厉害。让齐襄公跟祭足硬碰,齐襄公没有信心。

  齐襄公决定使阴招。

  齐襄公想了一个引蛇出洞之计。齐襄公派出使者到郑国,向子亹约定:齐郑在首止结盟。

  子亹不知道子弹已经飞起来了,心下还挺兴奋。因而,接到这个消息后,子亹立即决定,结盟!能跟齐国结盟,自己诸侯的地位就稳固了。

  子亹就决定带着郑国两大权臣高渠弥和祭足一起前往。结果祭足病了。于是,子亹就单独带着高渠弥前往。

  其实,祭足是称病不去。有祭足好友问祭足为何不去。祭足说:齐襄公性情残暴好杀,统领齐国,有图伯的心思。而且,郑昭公与齐国关系一直不错,子亹杀了郑昭公,齐国怎么会满意?大国主动结交小国,肯定有所图谋!子亹此去,肯定是君臣被杀。

  祭足料事如神,不愧为郑国第一奇才。

  由于高渠弥暗杀了祭足较为中意的郑昭公(世子忽),所以,祭足早就想收拾这俩人了,只是一时没有机会。现在齐襄公要出面解决这个问题,祭足也不拦着。

  子亹和高渠弥没有祭足的觉悟,欣然来到首止,准备与齐襄公结盟。

  开始时,氛围还挺祥和,两国君臣互拍马屁,其乐无穷。

  歃血的时候,齐襄公翻脸了。

  齐襄公拿出一副大义凛然,质问郑国君臣:郑昭公的死因?

  子亹当时就怂了,还在辩解着“这都是高渠弥干的,跟我没关系”时,齐襄公就下令将子亹乱刀砍死。

  齐襄公杀了子亹后,再问高渠弥:你家主公都死了,你还想活么?

  高渠弥虽然没祭足聪明,但毕竟也曾跟随郑庄公出生入死,见惯生死。高渠弥很平静地回答:只求速死。

  齐襄公笑了:速死,哪有这么容易?我正想拿个人来展示下残暴,镇压一下舆论。你就这样稀里糊涂死了,齐国老百姓咋知道我不好惹?

  于是,齐襄公令人将高渠弥抓起来,带回齐国。

  在齐国南门处,齐襄公用五牛分尸杀了高渠弥。

  五牛分尸,就是用绳子将人的头和四肢绑在牛身上,然后鞭子打牛,牛慢慢往前走,人慢慢被撕裂,最后,人变成五块。整个过程,惨叫声不止,血呼啦啦一地,实在吓人。

  在高渠弥的惨叫声中,齐襄公终于达到了目的。不仅齐国的老百姓害怕了,就是周边诸侯也怕了。

  这件事起于齐襄公与文姜,结果却是郑国君臣遭殃。用古话说,这就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用点高大上的语言,就是:蝴蝶效应。用句网络词语,就叫:躺着也中枪。

  (二)伐纪降鲁

  齐襄公干掉了鲁桓公,抢了鲁桓公的媳妇。虽然鲁庄公觉得这事丢人,没敢往大了闹腾,只让齐襄公杀了彭生来顶罪。但齐襄公心里始终对鲁国充满戒备,就怕鲁国突然发难。所以,齐襄公每次到禚地娱乐的时候,都提心吊胆,就怕鲁庄公搞个突然袭击什么的。

  但是,文姜是不能不见的,禚地是不能不来的,提心吊胆的齐襄公决定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齐襄公而言,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用军威震慑鲁庄公。

  但要齐襄公直接伐鲁,又说不过去。

  你杀了人家爹,抢了人家媳妇,现在还要再打人家一顿,这比夏桀王有过之而无不及,诸侯肯定不能坐视。更何况,文姜妹妹还在那坐着呢!能眼睁睁地看着你修理人家儿子?

  于是,齐襄公脑子一转,将目标锁定在鲁国世代的姻亲,齐国世代的仇敌——纪国身上。

  齐哀公时代,发生了“纪侯谮周”事件,齐哀公因纪国的谗言,而被周王烹杀。在那时,齐纪就结下了世仇。

  齐僖公也是因纪国而死。郑庄公死后,失去了精神支柱的齐僖公,就只跟纪国较劲了。先后数次伐纪,都失败了。最后,齐僖公还是因为伐纪失败,郁郁而死。死前齐僖公给儿子留了遗言“不能报纪国之仇,死后不能进祖庙”。

  所以,齐襄公灭纪,名正言顺。

  而灭纪又可以震慑鲁国。纪国跟鲁国时代婚姻,两国交好。齐国伐纪,如鲁国救纪,齐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鲁国。如鲁国不救纪,纪国必被灭国,也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齐襄公为了能够毫无顾忌地往来禚地,所以,亲自率领大军讨伐纪国来了。

  纪国是小国,难以抵挡齐国大军,齐襄公顺利地攻下了纪国三座城池,直逼纪国国都——酅城。

  纪侯害怕了,马上让自己的夫人——也就是鲁庄公的姑姑——写信给鲁国求救。

  鲁庄公一接到姑姑求救的书信,怒了:齐襄公这厮也太嚣张了,占了我娘也就算了,现在又想讨伐我姑姑了!真不把我这个当外甥的放在眼里了?

  鲁庄公愤怒之下决定救纪!于是,鲁庄公本着人多打人少的街头斗殴哲学,向其他诸侯国发出信号:大家一起兴兵,灭灭齐襄公这小子的威风。

  令鲁庄公意外的是:竟然没有一个诸侯国肯出兵援助。

  其实这也怨不得其他诸侯国。由于齐襄公五牛分尸杀死高渠弥,这事搞得太猛,齐襄公残暴之声已经如日中天。再加上齐襄公在伐纪前,已经放出狠话:谁要敢救纪,跟我惹事,我就先修理谁。所以,诸侯都很害怕,犯不着为了鲁国的一点贿赂,就把自己搭进去,跟这个魔王作对。

  鲁庄公没求到救兵,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带着鲁国兵马来救援纪国。但是,鲁庄公也是人,也害怕残暴的齐襄公。所以,鲁庄公一路走,心里一路衡量“美丽的姑姑是否值得自己来一场勇者斗魔王的行为”。鲁庄公毕竟不是赫拉克勒斯,没有大无畏的觉悟,走到“滑地”(地名)时,恐惧终于战胜了姻亲,鲁庄公掉头回了鲁国。

  所以说,当人残暴到了一定的程度,残暴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鲁庄公的掉头,彻底灭掉了纪侯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于是,纪侯将妻子儿女都托付给弟弟赢季,自己打开城门,跑了。

  纪侯都跑了,纪国也就没必要再硬抗了,于是赢季出城投降。纪国就此灭亡。

  齐襄公灭了纪国,威风凛凛地回了齐国。文姜也很懂事,亲自到“祝丘”(地方名)来迎接哥哥,两人又是一顿歌舞升平,春意盎然。

  两人在祝丘娱乐完,又回了禚地,继续娱乐。

  齐襄公见鲁国不敢救纪,知道鲁庄公已经认怂了,但外交政策都讲究“胡萝卜和大棒”一起使用。所以,齐襄公决定再用“胡萝卜”哄一哄鲁庄公。

  齐襄公让文姜给儿子写信,让鲁庄公来禚地聚聚。文姜对哥哥那是百依百顺,马上写信。

  鲁庄公母命难为,接到信也就来了。

  鲁庄公来到禚地,文姜先让鲁庄公以甥舅之礼,拜见齐襄公。

  按理说,鲁庄公与齐襄公虽为甥舅,但两人毕竟都是一国之君,齐鲁都是大国,平礼相见也就可以了。以甥舅之礼,明显是降低了鲁庄公的身份。但鲁庄公对齐襄公已经是畏惧至深,还是行了外甥之礼,也就是跪地磕头,叫舅舅好。

  齐襄公一看鲁庄公挺懂事,马上令人安排酒席款待鲁庄公,两君相谈甚欢。

  文姜再让鲁庄公娶齐襄公的女儿为夫人,亲上加亲。但是,齐襄公与文姜是亲兄妹,那么鲁庄公与齐襄公女儿应当也未出三代血亲之外,所以,齐襄公和鲁庄公都不愿意,但文姜一发飚,两人也就同意了。

  甥舅之亲,再加翁婿之亲,亲上加亲,齐鲁两国算是交好了。齐襄公的后顾之忧也没了。

  自此,齐襄公与文姜更加肆无忌惮,不断地游玩于齐鲁各处宫城之间,形同夫妻。

  不管是齐国伐郑,还是齐国灭纪,齐襄公都并非是为了齐国强大,而是为了能与文姜长相厮守。所以,女人永远是男人奋斗的第一动力。

  (三)平定卫乱

  1、五国伐卫

  当初,卫国急子和寿兄弟争死后,卫宣公气怒之下,也病死了。朔继任了卫公,即卫惠公。但是,由于公子职和公子泄心中含恨,与大臣宁跪联合,驱逐了卫惠公,扶立黔牟做了诸侯。

  卫惠公跑到齐国避难。齐襄公念在姐姐宣姜的面子上,收留了卫惠公,并决定重新扶立朔继任。

  只是,当时齐襄公新娶了王姬作夫人,黔牟也是周王的女婿,两人是连襟之情,所以,齐襄公一直没有攻打卫国。但是,由于齐襄公跟文姜搞在了一起,王姬看着很恶心,没过多久,王姬就因为恶心过度,也去世了。

  卫惠公终于等到机会,于是决定请齐襄公出兵,替自己复国。

  齐襄公灭掉纪国,跟文姜在禚地娱乐完,回国以后,卫惠公就请求齐襄公替自己出兵复国。齐襄公一想,王姬也死了,自己跟卫国连襟之情的关系也断了,决定替外甥出头。

  齐襄公向鲁国、宋国、陈国、蔡国发出号召,组成五国联军,一起出兵伐卫。

  卫国没有郑庄公这样的高手,能够分析五国弊端,从内部瓦解敌人。所以,卫国只能求救。

  卫国君臣打开地图一看,周边也就是宋、鲁、陈、郑、晋、周六个大国。鲁国、陈国、宋国都是五国联军的主力。郑国被齐襄公杀了君臣,产生了畏齐症,指望不上。晋国一直在忙于搞内乱,也指望不上。剩下的就只有周国,而且,黔牟还是周王女婿,卫国君臣决定向周国借兵。

  2、周子突的力理之论

  被人遗忘已久的周王朝再次出现在了东周历史上,而此次周王朝所演绎的正直却令人颇为感动。

  这个时候,周桓王已死,周庄王即位。

  周庄王接到卫国求救的书信,很兴奋,立即召集群臣问:谁能为我带兵救卫?

  按照决策分析,周庄王犯了很大一个错误。因为决策分析的第一个步骤,应当是“这个事情能不能做?”,接下来才是“怎么做,派谁去做”。周庄王太兴奋了,忽略了第一阶段,直接进入了第二阶段。

  周庄王忽略了,大臣却没忽略。于是,周公忌父和西虢公伯很不给面子地说:自先王(周桓王)伐郑失败以后,周朝的兵威已经大损。现在齐国兵强马壮,并以纳卫惠公归国为名,名正言顺。咱们就别去救了,去了也没用。

  东周时期,诸侯虽然不怎么给周王面子,但也犯不着跟天下共主作对。所以,尽管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周国相对还是比较安稳的,也养成了周国臣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安逸作风。

  因而,周庄王想振作,两大权臣就拿周桓王做借口,劝阻周庄王。

  周庄王刚燃起的一点复兴之火,被两大权臣无情地浇灭,心里很不高兴,但一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正在这时,朝臣子突(此子突,非郑庄公儿子子突,为了以示区别,下文将用周子突代替)说话了:五国联军虽然兵强马壮,却谈不上名正言顺!

  周公忌父见有人敢当朝与自己作对,很不高兴,便问:卫惠公本是卫国诸侯,却被驱逐出国。现在,诸侯重新扶立卫惠公继位,怎么不是名正言顺?

  周子突解释道:黔牟已获得周王册封,黔牟才是真正的卫公,卫惠公已经是废人。五国联军以一个废人的名义,来替换真正的卫公,怎么能说得上名正言顺!

  周公忌父无言以对。

  西虢公伯与周公忌父一体,忌父丢了面子,西虢公伯就要给捡回来!西虢公就问:能否出兵救卫,总要量力而行。现在周国兵威虚弱,怎么能抵抗五国联军?

  周子突回道:天下之事,理胜力为常,力胜理为变。王命所在。理所萃也。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若蔑理而可以得志,无一人起而问之,千古是非,从此颠倒,天下不复有王矣!诸公亦何面目号为王朝卿士乎?

  周子突力理之论,掷地有声!

  从周子突的回答里,周公忌父意识到:周子突是一个有见地的人,前途无可限量,如果给周子突机会,周朝的命运或许将会逆转。但忌父也明白:如果让周子突成长起来,自己就只能沦为一个龙套。

  周公忌父早已没有了周公旦“吐哺天下”的心胸,周公忌父决定除掉周子突!于是,周公忌父似无意地问:要是我们出兵救卫,你能担任主将么?

  周公忌父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却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局。

  如果周子突说不能,就证明周子突只是一个志大言空的人,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人相信周子突。

  如果周子突说能,则会得罪军中所有将领,军中将领还未表态,周子突先把出征的权力抢了,军中肯定不会配合周子突,周子突出征必定失败。

  即便周子突能避过这两个陷阱,以周朝的兵力也绝对不是五国联军的对手,周子突必败。一个失败的周子突永远无法再得到发展的机会。

  周公忌父说完,笑吟吟地看着周子突,等着周子突的回答。

  周子突沉稳地一笑:兵戎大事本来是司马的事情,但如果没人愿意担任此职,我愿意带兵出征。如果能凭借周朝列位先王的英灵,救卫成功,也可宣告天下我周国兵威。

  周公忌父听见这个回答笑了,周子突最终还是落在了自己的陷阱里。但是,周公忌父低估了周子突,周子突将用另外一种方式,展示什么是真正的忠义。

  周庄王见周子突勇气可嘉,便决定救卫,任命周子突为主将。

  周公忌父和西虢公始终怕周子突成功,暗中使坏,只给了周子突二百乘兵车。

  周子突并不推诿,带着二百乘兵车出征了。

  周子突到达卫国边境后,率领二百乘冲向五国联军。二百乘根本不是五国联军的对手,周国全军覆灭。周子突也力尽身亡。

  这是一场必败的战役,周子突早已心知肚明。但是,周子突依旧呐喊着冲向五国联军,没有丝毫的畏惧。因为,周子突并非为了取胜,力有强弱,而天理永存,周子突此举是在向天下诸侯昭示:周天子才是王道!理永存周朝!

  子突虽死,浩然之气却将永存千古!

  3、卫惠公复立

  子突虽成就了千年的胜负,但在当时而言,周国还是败了。

  卫国之所以一直坚守,就是指望周朝援军,现在周朝援军被全军覆灭,卫国守军的士气也没了,卫军开始纷纷逃散。

  五国联军就此攻进卫国。公子职、公子泄、公子黔牟皆被鲁庄公俘获,宁跪逃亡秦国避难去了。

  公子职、公子泄都是卫宣公的兄弟,卫惠公的叔父,辈分不低,身份挺高,所以,诸侯不敢决定,该如何处置这两人。

  这事就转到了齐襄公手里。齐襄公残暴惯了,没有犹豫,直接下令处死公子职和公子泄,念在黔牟是周王女婿的份上,放黔牟归了周国。

  就这样,卫国内乱平定了,说不上正义与否,只能说力有一时强弱。

  卫惠公重新登基,做了诸侯。

(https://www.mangg.com/id21654/145026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