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三国之大江东去 > 与《三国演义》相左的历史

?

  找了一些和《三国演义》颇有出入的历史传上来,希望和三国爱好者们共同研究。

  1、桃源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从年龄上说,关羽>刘备>张飞。历史上并无桃园结义,只说关、张以兄事刘备。

  2、温酒斩华雄:华雄实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

  4、孙坚讨伐刘表,孙策未随行,所以挟死于糜,喝死樊能的事情有待考证。

  5、赵云投奔公孙瓒,没上过战场,后以兄丧辞回乡中。赵云是在邺城见到的刘备,无裴元绍此人。

  6、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关羽斩杀颜良凭的是真本事,文丑非关羽所杀,而是死于乱军之中。三国史上,被称为万人敌的也只有关、张二人而已,很可能连吕布比之都稍逊半筹。

  7、张飞鞭督邮:其实真正的肇事者是刘备。

  8、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而且有几个关在三国时代根本不存在,至于名称,则是唐宋以后才有的。

  9、徐庶进曹营:他本名叫单福,化名徐庶。徐庶之母在乱军中被曹军劫去,徐庶不得不告辞刘备去投曹操,且其母无自杀之事。

  10、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之手笔也,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1、夏侯敦不是在讨伐吕布时射瞎的眼睛,而在这之前。

  12、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赵云推倒土墙盖井的事情。跃马檀溪之事,也只有野史上有记载。

  13、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实则战功平平。赵云是带着甘夫人、怀抱阿斗冲破长坂围的,而且所遭遇的曹军是曹纯的虎豹骑。并没有和曹操相遇,但赵云也肯定没有演义上所说的那样神勇无敌。

  14、怒吼长板桥:《三国演义》写道曹军夏侯杰因此肝胆俱裂被吓死,这是典型的小说夸张手法。

  15、无刘备摔阿斗之事,张飞在长坂桥大喝曹军,并没吓死人——但曹军也被他的威势所震慑。

  16、苦肉计:正史上确有黄盖诈降曹操一事,但是否用了苦肉计,未见记载。

  17、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18、周瑜智算蒋干: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19、草船借箭:历史上曾有次曹操进攻濡须,赶上孙权坐船来察看敌情。曹操命令放箭,结果孙权的船挨了很多箭,船身倾斜就要翻了。孙权急中生智,命令掉转方向,等另一侧也挨了很多箭,两边均衡后就撤回去了。这样的“借箭”,显然并非预谋,而是随机应变。

  20、黄忠之死:黄忠病死,并非在夷陵之役时战死,他也未参加此役。

  21、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22、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罗贯中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和孔明军事天才形象而虚构的。孔明根本没想到曹操会走华容道,是刘备想到的,刘备率军去追时曹操时,曹操已经跑了,不过由此可知孔明的军事才能恐怕还不如刘备。

  23、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刘备并没有巧取荆州,而是按孔明的意见先取荆南四郡,四郡太守望风而降,未作抵抗

  24、刮骨疗伤:关羽刮骨疗伤时面不改色的事迹,在正史里头有记载。正史并未言明是谁帮他刮骨疗伤。如果依三国演义情节,关羽是在北伐攻打樊城时受伤,那肯定不是华佗帮他刮骨疗伤,因为那个时候华佗已经不在人世间。三国志正史记载:曹操的爱子曹冲病危时,曹操一直懊恼不该杀死华佗,使爱子无人可救。曹冲死于公元208年,所以华佗早在公元208年以前就不在人世间了。关羽是在公元219年北伐,华佗至少已死了十几年。同样的道理,曹于公元220年,三国演义说曹操在病危时杀了华佗。也不符合史实。同时,据史书记载庞德射中的并非是关羽左臂,而是前额。

  25、诸葛亮三气周瑜与周瑜之死: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也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周瑜并不是气量狭小之人,破曹完全是周瑜的主意,鲁肃也不是忠厚的长者,而是有着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对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来说,更多地是应向二人学习经验。

  26、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27、赔了夫人又折兵:单纯的政治婚姻,无他。

  28、诸葛亮一直是蜀汉的实权人物:其实刘备手下的集团分为三类,即原从集团、荆州集团以及蜀中集团。原从集团的代表人物为:关羽,张飞,赵云等。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有:诸葛亮,马良,马谡,伊籍,黄忠等。蜀中集团有:黄权,李严,法正等人。刘备最为重用的是“蜀中集团”,由以黄权、法正为甚。占领四川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荆州集团一直居于其下。刘备认人是很准的,想想他对诸葛亮说:“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就知道了(这是史实)。直到蜀中集团死光了,荆州集团才在诸葛亮的政治手腕下熬出头。后来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诸葛亮也说:“如果法正不死,就一定会劝阻主公(刘备),即使劝阻不了,也不至如此失败。”明知谡“不可大用”,仍然非用不可,与其说是不智,不如说是政治使然。

  29、计借荆州:实乃鲁肃之计,以刘抵曹。

  30、马腾讨董卓: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马腾也没有小说描写的那样忠义,也是一个带有强盗性质的军阀而已。

  31、取蜀攻略:由法正、庞统完成。诸葛亮决非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后来北伐战场上也只有在最后一次是身乘小车、羽扇纶巾,目的是引诱司马懿出战,演义中那样写只是为了神化他。出山后并没有策划任何战役。

  32、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33、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历史上没有貂蝉,王允是利用董吕之间的不和来杀董的。

  34、关羽单刀赴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三国演义》本末倒置。此外,“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35、蜀汉五虎将:正史从未提到蜀汉有五虎将。刘备打败曹操,占有汉中后,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各为前、右、左、后将军,魏延为汉中太守,赵云并未并列其中。三国演义关、张、赵、马、黄合称为五虎将,并不符合史实。赵云的地位类似曹操的许褚,皆为君王的侍卫官和禁军的队长,这种职位当然是受到君王极端信赖的人才足以担任,不过也由于职位性质,统领大军出外打仗的机率自然大为减少,更不用谈立战功升官了。

  36、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度量不下于笑口常开的弥勒佛,程普“数陵侮瑜”,而瑜从不计较,“折节容下,终不与校。”以致于程普发自内心地告人曰:“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7、七擒孟获:虚构,并无此事。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38、三顾茅庐:大多都记载刘备的确是去过三次,但究竟是怎么去,因为什么去,说法还不统一。

  39、六出祁山:诸葛亮实际上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40、诸葛亮何时掌权:刘备兵败东吴,驻扎永安的时候,“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刘备专门把李严从外地招来,拜他做尚书令。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兼“尚书令”,应该是蜀国军事上的绝对实力派人物。而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录尚书事”,只是政务首脑。刘禅初即位至诸葛亮驻汉中这一时期,即使诸葛亮“录尚书事”未必见得军国大事一人独裁。后来诸葛亮驻汉中,开始北伐以后,蜀举国上下以“北伐”为最高国策,所有军政、民政必须围绕“北伐”这一继承刘备遗志的大事来转,举着“兴复汉室”效忠刘备这杆大旗,如果刘禅反对,就是反对他老子,就是反对“兴复汉室”,那么诸葛亮可以名正言顺取而代之;如果刘禅不反对,那么举国上下必须围绕北伐转,也就是必须围绕身为北伐首脑的诸葛亮来转。诸葛亮名正言顺可以把持国家军政、民政包括人事大权。

  41、曹真:正史的曹真不但战功彪炳,更让诸葛亮吃了不少苦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真的部将张合在街亭大败马谡,使情势逆转。曹真更精确算准了诸葛亮下次会攻陈仓,所以先派郝昭防守。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军就是因为屡攻不下陈仓,只好撤兵。曹真还主动率大军想要大举攻蜀,结果因为连续大雨造成路断而班师。

  42、马超战张飞:正史上,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二人大战李恢劝降。

  43、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

  44、魏延反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人投地,人必毁之。魏延才是受害者。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倒是那个被诸葛亮委以重任伙同马岱诱杀魏延的杨仪,在权力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曾经言到:早知若此,当初丞相死时,吾若以全军投魏,何至有今日耶。

  45、落凤坡: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并非死于落凤坡。

  46、关于年龄: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一些资料表明,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47、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双股剑与方天画杆戟:

  (1)张飞的丈八蛇矛。丈八蛇矛来源于矟,是一种骑兵所用的,长一丈八尺的长矛,也叫“马矛”。按汉代一尺约23厘米计算,约长4米多一点,应是一种极为细长的矛,实际上蛇矛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只表达细长之意,历史上是不存在矛头象蛇一样的武器的。

  (2)关羽的偃月大刀。在汉末,骑马用刀作战者,均用环首刀,这种武器属短兵器,刀直窄长,长约一米,骑兵作战时的用法类似现在的马刀一样左右挥舞,向下劈砍,即使关羽用刀,也只能用这种刀。长柄大刀至唐宋才出现,实际上,关羽根本是不用刀作战的,《三国志》上说:“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与关羽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陈寿说的很明白,一个“刺”字就足以证明关羽是不用刀的。

  (3)刘备的双剑。自西汉开始出现以刀作战后,骑兵作战对敌主要以劈砍为主,由于刀背厚实,用起来比剑更有力,且不易折断,所以骑兵以刀作战日益盛行。至东汉末期,已完成了刀与剑的交替,剑基本脱离了实战,成为权贵佩服和把玩的饰品。刘备作为一方首领,即使亲自上阵,也绝不可能用双剑,且马镫出现于两晋,试想一个人以双腿夹住马肚,双手举着武器,这种技巧只有杂技演员才能胜任,更不用说上战场了。

  (4)方天画戟。历史上的吕布不知道用什么兵器,也许是军队常用的环首刀或者长矛一类,但绝非方天画戟,因为这种戟要到唐朝才出现。三国时期的戟呈“卜”字形,后来横支逐渐弯曲上翘,减弱了勾的功能,增强了刺和叉的功能,称为“雄戟”。

  48、赤兔马::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关羽跨下并无赤兔,为表达勇武形象,更虚构赤兔马在关羽死后也绝食而亡。

  49、粗人张飞:张飞并非字翼德,而是益德。《演义》中张飞豹头环眼,燕颌虎须。(胡志明诗中有“树梢巧画张飞像”,即是将参差不齐的树梢比作满脸胡须的张飞)。实际上张飞慈眉善目,无胡须,为玉面小生。历史上的张飞并不仅是一员粗中有细的武将。他不但喜欢画美人图,还擅长草书。

  50、陈宫捉曹操:陈宫本来就一直在曹操手下,捉放曹的事发生于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陈宫开始跟随曹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故陈宫捉放曹是虚构的。

  52、陶谦的为人和“三让徐州”:与史实不附。陶谦,一个白手起家的封建官僚,具备一定的内部管理和军事作战能力,但在宦海沉浮几十年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善于政治投机、时时刻刻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的政客,最后是“偷鸡不着折把米”,以失败告终罢了。

  52、三国的真实兵力:实际上由于饥荒、瘟疫、军阀混战,使得当时人口凋零,就算加上被氏族瞒报的“黑户”,全国人口才一千多万,因此动辄十万、一聚百万的军队根本没有,即使是大型战役双方在军事兵力上的投入也有限。这一点罗老先生已经自相矛盾了,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遣尚书郎李虎,送文簿与艾: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试问夷陵之战先主的七十多万人马从何而来?再者,《演义》中新野一把火烧掉夏侯惇十万大军,要真是这样曹操的家底就灭了将近一半,根本不可能再南征了。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官渡之战,袁绍11.8万,曹操3万;赤壁之战,曹操是平定河北后才受封丞相,南征军二十多万而已,不过的确号称八十万,孙刘联军6万加3万;夷陵之战,刘备4万,陆逊5万。

  53、在古城无关羽斩蔡阳之事,史书中无周仓此人。

(https://www.mangg.com/id21261/129696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