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成因为沈青的事情被莫名其妙的打了二十大板,到现在走路屁股还有些疼痛,刚才是因为赵文全在边上,他才忍住没有发作。现下他再也憋不住,露出了吃人的目光。
那日晚上他明明记得自己早早就上床跟小妾颠鸾倒凤,没想到次日一早就被府尹拖出去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顿。到现在他的肚子里还憋着一股邪火儿,没想到今日沈青居然自己送上门,夏成觉得是时候发泄一下心中的怒火了。
沈青异常无辜地说道:“我怎么出来的师爷你不是最清楚吗?说来我还没来得及好好感谢你呢。”
夏成一听心里怒火更盛:“大爷明明睡在家里,怎么会跑到那种地方,更何况我与你素不相识。”
刘轩翻白眼讥讽道:“说不定师爷你是梦游呢。”
“放屁!”夏成浑身的毛孔都炸了起来震怒道:“你们这群刁民,害的老子无缘无故被打了二十大板,这件事情咱们没完!”
沈青摊开手:“师爷,您不能诬赖我呀。当日是您亲自给我打开大牢的门,还告诉我是赵大人让您过来把我偷偷放出来的。现今我都出来这么久了您再来找我秋后算账不厚道啊,要是您觉得挨了二十大板亏了,您应该去找指派您做这件事的赵大人,而不是找学生我。”
“想必赵大人之前答应过师爷少打您几板子,日后还升官发财做补偿吧?可我听说赵大人可是让人实打实地打了二十板子,您都皮开肉绽了,苦肉计逼真也不是这么演的,赵大人忒不厚道。”
刘轩附和道:“对啊师爷,您得去找正主。”
沈青分析的头头是道,言语里没有一丝的破绽,让夏成抓不住任何的疑点。夏成也忍不住在心里嘀咕,难道自己真的是梦游,或者说是鬼上身了?
不成不成,一定要找几个法师来去去家里的晦气。
他冷哼一声道:“你说的天花乱坠也跟你脱不了干系,下次落到我的手里非让你吃上二十大板不可。”
说完便拂袖而去,沈青跟刘轩相视一笑,默契的捂住了自己的嘴巴,生怕笑出声音来被夏成给听到。
两人离开府衙很远,才松开了嘴巴,哈哈大笑。刘轩捂着肚子,笑的面部都扭在了一起:“沈兄,你看师爷那个样子,估计都有去找赵大人拼命的心思了,我估摸着现在连他自己都该怀疑是不是真的梦游咯。”
沈青笑道:“他也是有苦说不出咯。”
“那当日放你出来的是何人?”刘轩自己也被蒙在鼓里,一来一去脑子乱成了一团浆糊:“当日放我出来的是师爷不假,可能是他失忆了,也可能不是现在的这个师爷。”
刘轩懵了:“不是现在的师爷是哪个?难道还有一个师爷?”
沈青微微一笑:“说不定师爷有个双胞胎哥哥呢,哈哈。”
刘轩捂着脑袋道:“哎哟,真是混乱,算了不想了,你出来就好了。”
两人回到书院以后便将筹办工学的事情汇报给了赵副院长,赵副院长表示大力支持,甚至保证以后可以亲自去工学开课。
接下来两人便开始兵分两路,沈青负责联络老师,刘轩负责找好教学场地。老师这边沈青主要找的是书院的学子,由于书院分了初中高三个等级的班,排的课程也各不相同,可以将时间错开。
于是沈青干脆就在书院的藏书阁门口搬了张桌子摆摊招聘兼职老师,书院的学子们还没有听说过这样新鲜的说法,还在书院读书就可以出去当老师了,还能挣钱,心里都跃跃欲试,报名点的火爆程度一下子让沈青忙的腿都差点断了。
光报名显然是不行的,水平参次不齐不说,有的学子只会读教不了书,有的能教书带身上坏习惯太多,沈青怕影响到学生。所以对考核这一关抓的特别严,先是笔试,然后面试,最后还要经过风审。
所谓风审就是沈青自己开发出来的一个考核的项目,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惯、品德修养、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具体的方法便是取证调查,同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交谈,从中分析出有价值的线索。
刘轩几人对沈青表现出来的跟高超的组织能力跟创新能力表示佩服的五体投地,用刘轩的话说:他还没见过哪个人物能想出这么狠辣的考核内容就是科举考试也没有这样的举措。
沈青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随着贫民工学筹备如火如荼的开展,《青山》期刊这里却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本来那日几人商量好要做一个四大才子的期刊,没想到沈青二人去寻唐寅无果后,张子谦那边也无疾而终。
张子谦托着腮帮子懊恼道:“都是我没用,跑了好几趟都无济于事,文徽明他们就是不同意我们将他们的诗词文章刊印入册。”
刘轩向来不支持沈青搞什么版权之类的,坐在一边大说风凉话:“我就说这样做不行吧,咱们直接拿来用就是了。多少年都是这样做的,也没见哪个人吃了官司。”
“不行。”沈青还是紧咬住不放,一口否决掉刘轩的提议:“实在不行我们就换个主题,反正不经过他们的同意我们绝对不能够刊印。”
张子谦歉疚道:“都怪我没用,自己提出来的建议,却怎么也搞不定。”
刘轩宽慰道:“怪不得你,我总觉得的这四个老小子像是串通好了一样,不然意见怎么会那么一致。”
“不要妄加揣测。”沈青摸了摸下巴沉吟道:“张兄你再去努力一下试试,刘兄我们这边要开始着手准备了,你帮忙去拖刘副院长、曹夫子、王夫子他们写几篇文章或者诗词出来,我们凑合着刊印一起。”
“还有,我们可以从书院的学生里面挑出好的刊印成册,这样也可以扩大书院的影响力。”
沈青指挥的头头是道,刘轩与张子谦二人都打心眼里信服。而沉默寡言的汪波,则是扮演了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平日里跟在张子谦的后面,也不说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不会有怨言。
久而久之,沈青他们也习惯了汪波的存在方式。安安静静,不吵不闹,沉默地就像一根木头,很容易让人忽略不计。
果然,经过张子谦的努力,四大才子还是没人答应,只能执行第二套方案。刘轩的公关能力不弱,曹夫子等几人都做了几篇锦绣文章,给足了面子。而书院的学子们听说《青山》征稿,各个都兴致勃勃,一天的时间沈青他们就收到了上百份稿子,让他们着实高兴了一番。
最后沈青选出了杜仲远的一首诗,还有其他几位学子的文章入选《青山》第二期。而沈青自己也兴致盎然,将毛太祖的《沁园春·长沙》信手拈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太祖的词朗朗上口,且此词乃是太祖读书时所做,书生意气显露无疑,沈青拿来借用一下应景的很。
第二期《青山》首印两千册,印刷成册的那天晚上沈青四人都没有合眼,他们知道这是期刊的第一次突破。从一千册到两千册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第二期在排版上沈青几人画了很大的功夫,还去云来居找了些市井的人先行看下,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阅读需求。
经过几人的努力,果然收到了丰厚的回报。《青山》第二期首印的两千册,两天之内一售而空,沈青采取了后世的饥饿营销政策,决定不再加印。
这一招收到了奇效,各大书店均是购《青山》不得,不少人跑了几次都铩羽而归,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有人想出一招自己拿笔墨手抄一份便是了。
不知是谁将这个办法泄露出去,苏州城的人都纷纷效仿,东拼西凑借出册子然后自己买笔墨纸砚手抄一份。一时间,各大文店的宣纸都被抢购一空,不少聪明的商家趁机抬价,一张宣纸的价格甚至比的上往十张的价格,着实令人咋舌。
这还不算,苏州的纸没了还有其他地方的对不,不少人跑到周围的县城买,间接地扩大了《青山》的影响力,不少人都好奇这个册子为何如此火爆。
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青山》期刊,顺带着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苏州纸贵”的现象竟然都波及到了金陵城,而这一切都背后都指向同一个人名-沈青!
到此时,沈青算是苏州府的大名人了,真正的家喻户晓,几乎上每个家庭都有一本印刷或者是手抄的《青山》。连带着还带动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比如手抄《青山》挣钱的书生,还有以狗子为首的一大批准备加入贫民工学的贫家子弟。
一切都欣欣向荣,可繁荣的背后往往是危难的开始……
(https://www.mangg.com/id16646/911188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