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火红年代从街道办开始 > 第293章 大棚蔬菜(二)

上辈子的宋远开着冷藏车全国到处跑,山东寿光这个蔬菜产地自然是没少跑过的,也了解了这地方当年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60年代我国能生产出了农用聚乙烯塑料薄膜以后就有人想到用这个做大棚了,但是效果并不好。

一方面不抗风抗压、再加上当时技术水平不够,薄膜透光率比较低导致大棚内温度上不来,必须要在里面不停烧煤加热,成本非常大不说还只能种绿叶菜,黄瓜、西红柿这些都种不了。

所以大棚蔬菜就一直没流行起来。

到了80年代辽宁瓦房店一位姓韩的农民在自家后院发明了一种琴弦结构的土墙大棚,抗风抗压能力大大提高不说还不用任何燃料加温,单纯靠日光就能让大棚内部维持在20度以上。

1989年山东寿光三元朱村听说了以后专门跑去学习又聘请为顾问,开始推广第一代大棚。

第一代大棚很简单,半湿土夯墙、竹竿当骨架再配上水泥立柱,虽然保温效果并不是太好但也能种出黄瓜了。



三元朱村至今还保留的第一代大棚。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和八九十年代的三元朱村不同,除了农用塑料薄膜现在没有以外,宋远能调动的资源可比他们要强的多了。

对于他们比较难弄到的水泥红砖、玻璃、钢管等等,宋远现在都能弄到手,所以宋远就打算干脆直接上第五代和第六代大棚的结合体。

第五代大棚是用机械化挖掘后加厚夯实的土墙,保温好造价还低一些,现在山东那边还有很多人在用。

第六代大棚就是高温大棚,用镀锌管取代竹竿后增加了强度,大棚可以做的更为高大。再加上使用自动放风机,每个大棚的宽度可以达到18米。

宋远觉得五金厂用不着建那么大的,但搞小一点的还是可以的。

和王老师比比划划的说了半天,王老师是彻底明白了宋远的想法后也兴奋起来了,一次建上数百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实验的机会,当即答应下来和五金厂合作开展试验了。

这事当然不能两个人嘴上一说就定下来,五金厂这边要开会定下来,学院那边开个课题也要走流程,双方都开始忙了起来。

王老师先画了一个手稿,大致估算出需要多少建材,王德峰再根据建材数量就能做出来个预算了。

这红砖水泥什么的都不值钱,花钱的大头反而在玻璃上了。听宋远说好像有一种新品种叫钢化玻璃,比一般的玻璃更结实以外还能碎了不伤人,他就上心了。

打听了一大圈,王德峰兴冲冲的跑来说55年的时候上海玻璃窗就已经搞出来钢化玻璃了,58年的时候秦皇岛玻璃窗也搞出来了,北京这边有存货,就是价格稍微高一些。

价格高一点无所谓,这年头高能高到哪去呢?反正汽车上的玻璃也需要钢化玻璃,宋远这边答应了以后王德峰就兴冲冲的去找关系采购去了。

背后不是没有跟脚的王德峰不知道花了多大力气,但硬是让他打通了渠道,以拖拉机生产需要为名头,谈好了这个月和下个月能给五金厂挤出来计划外的上千平方钢化玻璃,代价就是花了将近上万块钱。

等王德峰这边准备的差不多了,就该上会正式确定搞大棚蔬菜了。

有宋远在好办,在厂长办公会上王德峰提出来要和学院合作试着搞蔬菜大棚,可以让职工们冬天吃上新鲜蔬菜。

至于花销嘛,按照建一千平方米的大棚,大概要花不到2万块钱。这其中大头都在钢化玻璃上,土建这时候真不用花几个钱。

李厂长苦日子过惯了觉得这钱有点多,王德峰则是反驳说这又不是一次性的东西,建好了以后年年都能用,自然要用好一点的东西。

再说了,都是为了广大职工,花点钱算什么。

有这政治正确的话再有宋远支持,李厂长就不说什么了。其他领导更不会反对,也同样想尝尝冬天的黄瓜、西红柿是什么滋味,很顺利的就全票通过了。

学院这边稍微麻烦了一点,但王老师提出又不用学院掏钱,最多提供点蔬菜种子或菜苗,学院领导就也答应了。

答应归答应,学院这边要求如果成功了种出来的蔬菜要有学院一份,讨论了半天定了个三七分,种出来的东西学院要分走三成。

本来还有领导提出要对半分的,王老师不干了:“人家五金厂要花大价钱建造大棚,我们就出点种子菜苗,能分三成就不错了。真当外面买不到种子和菜苗吗?”

至于自己脑子里的知识什么的,王老师自己都没算成付出,这也是这个时候的习惯了,人工不值钱。

眼见王老师生气了再加上说的也确实有道理,最后学院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王老师把学院的会议决定给宋远通报了以后,宋远想了想也答应下来了。

那些种子、菜苗是真不值三成,但在宋远心里王老师和后面参与这个项目的其他老师学生脑子里的知识肯定是值三成的。

能给自家厂里教出一批会种大棚菜的人,宋远就觉得给出去三成也无所谓了。

双方郎有情妾有意的,很快就签订了一个协议,开始搞了起来。

这事宋远就交给王德峰具体操办了,最多花钱的时候宋远签个字就行。

王德峰也非常积极,满北京城跑联系自己的老同事,一车一车的红砖、水泥、钢化玻璃等等往五金厂拉过来,豪气的做法让日常抠抠搜搜的王老师都连喊着够了够了!

看厂里基本上都走上正轨了,宋远才摸出电话给先生办公室上次留联系方式的同志打了过去,汇报了一下五金厂的拖拉机生产出来了,邀请先生来看看。

那边下午就给宋远回话了,马上十周年大庆各国都要来,先生这阵子很忙没时间,等大庆过后不忙了会来的。

宋远心中早就猜到了,先生主管外交,这阵子有无数国外的领导人来到北京,先生肯定忙的不可开交。

不过有这句后面会来就够了,对宋远也很有利。打着先生要来的旗号,宋远完全可以提出各种标准化的要求让大家努力,时间一长这不就形成习惯了吗?

有钱、物资也不缺,蔬菜大棚建造的非常快。王德峰把后勤上的人都组织起来了,没事了就给我到工地上拔草翻地去,就连宋远没事了也过去干会活活动活动身体。

(https://www.mangg.com/id165592/3320242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