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液’,正如其名,是一种青色的液态物质。展现在树岩眼前的是一个由‘青液’组成的液体小湖,呈椭圆形状,面积大概有几十平方米,最深的地方两米左右。
这‘青液’的特性也很奇特,一般不与固态物质起任何反应,却很易溶于水等液态物质,并在溶剂中使其中的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产生化学反应,就如同一种超强的催化剂,只需一点点的‘青液’原液,就能使平时最稳定的物质活跃起来,使一般在常温常压下决不反应的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物质。因为这种特性,使它在自然界中很难存在和储藏,只有在某些特殊环境下才能有少量储存。象眼前这么多的‘青液’,简直可以说是奇迹了,也就只能在火星这样干燥的环境下才能存在。至于它究竟如何生成的,应该也很复杂独特,树岩也不是十分明白。
而树岩正是打算利用‘青液’的这种特性,配制一种新概念的添加剂。再将这种正常情况下地球上根本调配不出来的添加剂,加入到普通的造纸原浆里,经过奇妙的化学反应,最后生产出一种代替现行的制造服装的布料、毛料和化合衣料的全新独特面料。当然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这种面料的成型、颜色、花色、裁剪等等,但是那并不是很难,就得日后通过实验解决了。
树岩依旧用能量做成个口袋容器,收集了大约10公斤左右的‘青液’,然后用自己的能量包裹住小湖中的全部‘青液’,以防止万一接触到其它液态物质而变质。虽然自己收集的也应该够用了,可这是‘宝藏’啊,当然要保护好啦!
树岩返回峡谷,想在这个大峡谷里随便散散步探探险,反正时间还早。树岩如闲庭信步般在峡谷底部地面上走,时而摸摸一块奇特的岩石,时而捧起一把彩色的沙砾,象在自家院子里一样随意自在。偶然抬头,见峭壁上有一个圆溜溜的石洞很奇特,就纵身上去,盼望能发现什么奇珍异宝!哈哈,那可就发啦!如果能巧遇异星美女,嘿嘿!那就刺激啦!
石洞的洞口足有一人多高,进到洞里,感觉很干燥,但满布沙尘。转过一个弯,树岩发现两侧的石壁上有些异常,模模糊糊的好象有人工雕刻的字迹。用能量小心的拂去表面的尘沙,现出数十行苍劲的古篆字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这不是地球古代老子的《道德经》吗?怎么出现在火星石洞里?树岩感觉非常惊异!再看对面石壁,也是数十行古篆字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真的是老子的《道德经》!这些文字与树岩记忆中的道德经丝毫不差!《道德经》据传是道教鼻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所著,共分为八十一章,五千余言。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为道教主要经典之一。传说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与孔子是同时代人,但比孔子年长。
《道德经》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每个人都可能从中悟出不同的“道”。“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但是树岩觉得,道的大体意思应该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地球上中国古代老子的《道德经》怎么会被雕刻在这里?难道说老子真的成仙而仙游于火星,乘兴刻书于此,而喻“到此一游”之意?还是外星智慧生命携刻?把《道德经》雕刻在这里又有什么用意呢?石壁上只有整篇的经文,而无落款,让树岩百思不得其解!
(https://www.mangg.com/id16515/908941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