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退位让贤 > 第一百六十五章 战鼓起!欲平倭寇,先收台湾!

自一众皇亲国戚因商税改革风波而颜面尽失后,商税新政便犹如脱缰野马,势不可挡。

昔日重重阻碍,仿佛晨雾般一日之间消散无踪。

毕竟,连皇亲国戚都被收拾了,其他人又哪里还敢对抗呢?

加之全国舆论如潮,纷纷谴责逃税之徒,盛赞税务司的铁腕治理。

聪明人都知道此时应韬光养晦,以免引火烧身。

偶有愚昧之徒不识时务,也很快被税务司整治得服服帖帖。

短短数月间,税务司所征得的商税,竟高达两千万两之巨。

其中固然包含追缴的历年逃税款及罚款,但新征税额亦超千万两之多。

据此推算,大明一年的商税收入,竟可跃升至三千万两以上。

这一数字不仅令朝臣哗然,连老朱都被惊得瞠目结舌。

要知道,此前大明全年税赋总和,包括粮食折算在内,也不过两千多万两。

而商税所占份额更是微乎其微,不足百分之五,仅有百余万两而已。

按常理,朱允熥将商税率自三十税一加至十五税一,仅能增收百余万两税银。

然而,事实却是大明税赋整体激增一倍有余。

国库为之充盈。

此中不难窥见,昔日商税逃漏有多严重。

老朱原本对加征商税,心里是持反对意见的。

毕竟,当初减收商税,将其定为三十税一,就是老朱亲自划定的。

只是念及朱允熥刚刚监国执政,老朱不愿在此时反对,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他一试。

在老朱眼中,这不是多大的事。

若是行不通,再换回原来的老法子就是了。

却没有想到,加征商税和变革征收之法的结果,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自大明立国以来,国库里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多银子。

朝廷有了钱,自然是花的。

于是,大规模修路的计划就提上了日程。

以金陵城为中心,辐射四方。

东至松江宁波,北抵北平,南至广州,西连武昌,包括太原、西安、开封等地,皆规划了直达金陵的大道。

同时,大量的水利工程,亦被提上日程。

往年开春,朝廷各部堂官聚集一起讨论新一年的开支,往往都因为收入不够,开支过大而头痛。

各衙门为了争银子吵成一片。

今年却是非常和谐。

朝廷发放给各部衙门的银子,都是足足的。

唯一美中的不足是,太孙殿下简拔原国子监监生夏原吉入朝为官,新设审计司,专门审计各衙门的财务开支,令官员们都有些烦恼。

不过,整体上还是挺好的。

至少都有钱了。

不再是东拉西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商税的事情,虽然让诸多勋贵和官员都深感肉痛,但在强大舆论压力下,他们又不得不出来表态支持。

《大明日报》的威力,在这场纷争中尽显。

原本被士绅们通过“读书人”控制的舆论,渐渐转移到了朝廷手中。

尽管还不是全然如此,至少趋势已现。

朱允熥从来没有说过“新政”的事,朝野却都在讨论“太孙新政”。

去年冬天无战事。

但朝中已经有人提议,既然如今国库充盈,兵精粮足,不如趁此机会,出兵北元,彻底扫清大明北方之患。

这一提议得到了许多大臣的赞同。

塞边的藩王们,更是一个接一个上书,请求出兵。

太孙并没有明确反对,对此不置可否,但却经常前往大明军事学院,培训将领,检阅新军。

这也被视作是正在备战的信号。

于是,大臣们的上书更频繁了。

若要出兵北元,春季便是最好的时间。

因为经过一个冬天后,草原上的马都饿瘦了,战马的战力大减。

在此时进攻鞑子,往往能收到极佳的效果。

就在许多人以为朝廷必定要出征北元,兵部众官员都在为北征做准备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惊爆的消息。

故太子妃所在的吕氏一族,满门皆被“倭寇”屠戮。

这当然是蒋璩暗地里悄悄率锦衣卫做的。

老朱早就下了将吕氏一族全部诛灭的圣旨。

但事情要秘密的做,找好背锅者,就只能静待时机,不能操之过急。

吕氏丧礼过后,在朱允熥的有意安排下,吕氏一族都离开了金陵城,回到其老家寿州。

随后,便有了倭寇突袭之事。

这个手法谈不上有多高明。

但既然官府调查后,认定是“倭寇”所为,那便没有什么人怀疑。

毕竟,这些年,倭寇做过许多类似的事情。

其中有不少是真正的倭寇,还有许多就是本地的盗贼,装扮成倭寇。

要不然,大明朝廷也不会发布海禁。

海禁与其说是防止倭寇侵扰,不如说是防止大明的百姓出海,摇身一变,成为“倭寇”。

这些人入则为民,出则为寇。

就真的剿之不尽,杀之不绝了。

消息传来的第二天,《大明日报》就进行了整版报道。

一是倭寇残暴无比,致吕氏满门被屠,惨状胜过地狱。

二是尽数倭寇昔日种种暴行。

此外,还刊登了以前被倭寇屠戮了家人的受害者的采访报道。

他们在采访中声泪俱下的诉说自己家人的悲惨遭遇,痛斥倭寇的残暴无人性,呼吁朝廷彻底剿灭倭寇,出兵讨伐倭国,使其永不敢再犯大明边疆,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老百姓总是很容易被煽动的。

何况金陵城本就地处东南,东南沿海的百姓,一直都深受倭寇之害,有切肤之痛。

《大明日报》的报道,立即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百姓对倭寇,皆是一片喊打喊杀之声。

一个个都强烈要求朝廷出兵。

文华殿。

朱允熥召集众官员议事。

“下官以为,倭寇不过是疥癣之疾,虽时有侵扰,然只要加强海禁,使片板不许入海,即可防范。”

“北元才是我大明的心腹之患。当此时刻,朝廷应全力对付北元。”

“下官亦以为如此!”

“下官附议!”

“倭国远居海外,昔日北元兵强马壮,横扫天下之时,尚且未能征服倭国,我大明更不能随意兴兵。”

“倭寇残暴,恶行累累,实令人气愤,但主不可怒而兴师,还望太孙殿下明鉴。”

……

与民间的舆论相反,朝堂上的众官员,大多数都认为朝廷应该集中精力对付北元,反对出兵倭国。

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他们看来,北元是可能威胁到大明朝存亡的。

草原游牧部落,数千年以来,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要不然,秦始皇也不会修万里长城。

近一点的说,就在数十年前,这片土地都还在元庭的统治之下。

如今好不容易才挣脱出来。

可元庭并没有被彻底消灭,仍在北方草原上游荡。

这始终是一个隐忧。

一个关系到所有人身家性命的隐忧。

大明的官员、将领,无不希望能永远消除这一祸患。

相比之下,虽然倭寇在沿海一带杀烧抢劫,无恶不作。

但若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倭寇是一小股一小股的,他们只能劫掠民间,却不太可能推翻王朝的统治。

如此一比较,孰轻孰重,自是一目了然。

不过,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北元已经被赶回草原,只要加强边防,便再难犯境。可倭寇之乱,却伤及我东南腹地,连故太子妃一家都惨遭屠戮,寻常百姓,又该如何防范?”

“倭寇不平,则东南不稳。”

“东南不稳,则我大明江山不稳。”

“倭寇之患,实乃我大明心腹之患,万不可轻视。”

“朝廷理应将倭寇全部荡平,而不是一味退缩了防御。”

但他的话,立即遭到了激烈反对。

“倭寇远在海上,怎么荡平?严加防范,才是上策。”

双方争论了起来。

“派海军出战,未必不可!”

“茫茫大海,何其辽阔,又无处问询,派船出海,就能找得到贼窝吗?”

“那就出兵倭国!”

“荒谬,连元庭最强盛时都没有能征服倭国,我大明岂能随意出兵?”

“元庭不行,我大明未必不可以。”

“用兵是何等大事,岂可如此草率?”

“难道就任由倭寇为害我大明吗?”

……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吵成了一片。

下方。

站在人群内的黄子澄,脸色却变得有些奇怪起来。

自从吕氏身死,朱允熥被立为太孙,朱允炆被关押,他虽然未被治罪,身份地位却是一落千丈。

从前许多刻意讨好他的官员,都消失不见了。

让黄子澄深刻领会了一下什么叫人情冷暖。

不过,或许是朱允熥推行商税的手段太狠太快,原来的许多江浙豪绅,又已经在私下里串联,希望能再次将其搬倒。

这令黄子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对吕氏一族满门被灭之事,他亦是充满了怀疑。

因为许多豪绅其实私下与倭寇是有联系的。

还有部分倭寇干脆就是豪绅们花钱养着的。

黄子澄向他们打听,却无人知道此事。

那屠戮吕氏一族的“倭寇”,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联想到献王殿下发疯时对太孙的指控,答案呼之欲出。

作为之前储君之争至关重要的参与者,黄子澄立即便想到,这或许是朱允熥的手笔。

不仅杀了吕氏,还屠戮她满门。

至于为什么不怀疑皇帝陛下,大概是因为黄子澄还不太敢往这上面去想。

时至今日。

连献王都被圈禁,仅凭他自己,就算再加上江浙豪绅,也不可能将朱允熥搬倒。

但是,若是请倭国出兵呢?

因为这个时代的信息交流太少,黄子澄并不了解倭国的具体情况。

在他看来,少量从倭国流浪出来的倭寇,都能搅得大明沿海难以安宁,如果倭国能出动大规模的军队,那……

逼迫皇帝陛下废掉朱允熥,改立朱允炆为储君,也未必没有可能啊!

一念及此,黄子澄心中激动起来了。

“下官以为,我大明应出兵征讨倭国!”

他站出列说道。

场中众人都诧异的望向黄子澄。

没想到他竟然会力主出兵。

“吕妃娘娘一手将太孙殿下抚养长大,如今吕妃娘娘满门遭戮,不报此仇,太孙殿下枉为人子!”

“太孙殿下乃是我大明储君,大明未来的皇帝。”

“太孙殿下之耻辱,即是我大明之耻辱。”

“此仇不可不报!”

黄子澄振声而语。

朱允熥用略带奇怪的眼神,望了他一眼。

黄子澄接着道:“出兵倭国,毕竟非同小可。”

“下官以为,还是应先遣使前往,逼迫倭国交出杀吕氏一族的凶犯,并承诺约束其民其兵,永不再犯我大明边疆。”

“如若倭国不同意,到那时,我大明再发兵不迟。”

朝堂上安静了下来。

众人皆是你看我,我看你。

半晌,才有人出言道:“十多年前,皇帝陛下曾经派使臣前往倭国,要求倭国取缔倭寇,可使臣却反被倭人所杀。”

“如今再派人前往,又有何意义呢?”

黄子澄反驳道:“那时候我大明初平天下,统一未久,国力尚且不强,倭人自是不害怕。”

“如今经过多年的治理,大明国富兵强,倭国的国王必定会慎重考虑的。”

“你们若是害怕,我愿意当使臣,出使倭国。”

“倘或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便令倭国臣服,自是更好。”

“如若被杀,那时朝廷再出兵也不迟。”

他心中暗暗谋算,只要自己夺得了使臣之位,等见了倭国国王,怎么和他说就是自己的事了。

众官员闻言,都沉默不语。

朱允熥再度深深望了他一眼。

目光深邃,仿若早已看穿他心中所想。

“好!”

“勇气可嘉。”

“既然如此,本宫就封你大明使臣,令你出使倭国。”

“不过,仅以三个月为限,若三个月之内,倭国还不交出凶犯,那就休怪本王不客气了。”

黄子澄顿时喜出望外,忙拜道:“下官定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朱允熥从上方的座位站了起来。

一挥手,立时有几名太监上殿,呈上来一副巨大的地图。

他目光缓缓扫过下方众臣,沉声开口。

“倭寇为害我东南沿海多年,所行暴虐之罪无数,罄竹难书,百姓深受其苦。”

“如今更是屠戮我母妃吕氏一族,若不荡平倭寇,我有何面目为人子?”

“今虽派出使臣前往倭国问罪,但如今已在沿海的倭寇,却只能出兵荡平。”

“本宫决定,亲自率兵出海,荡平沿海的倭寇。”

他伸手指着地图上的台湾,道:“自宁波至东番一带,海上岛屿无数,皆可能成为倭寇藏身之处。”

“本宫要自长江出兵,收复沿海大小所有岛屿,直至东番,澎湖列岛,令倭寇从此再无处匿踪。”

……

(https://www.mangg.com/id154805/4146090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