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退位让贤 > 第一百八十七章 定策!赌气出走的老朱!

外面传来金陵城百姓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

百姓们在四处奔走相告太孙殿下重赏庆贺的消息,对能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大明海军好感倍增。

马车仍在滚滚上前。

朱允熥撩起窗帘一角,向外扫了一眼。

将窗帘放下后,他淡淡道:“说得不错。”

“地方胥吏与豪绅相互勾结,乃是历朝历代的顽疾。”

“若要大力整治,势必引起强烈反弹。”

“故而在此之前,必须以军队为后盾。”

“先将军队治理好了,将军方将领从利益链中剥离出来。”

“有了军队的支持,税务司才能犁庭扫穴,将其使坏作梗的胥吏和豪绅整治得服服帖帖。”

重整军队是朱允熥谋划了许久的事情。

他之前早早就向老朱进谏,要在军队里面实行双主官制。

但苦于没有足够多的合适人选,实际上一直没有推行。

自大明军事学院招收新兵的时候,朱允熥就已经打好了这个算盘。

麾下这一万新军,可全部是按培养军官的模式来培养的。

他们是兵,但也可以是将。

他们既有基层当兵的经历,也都读过书,识得字。

他们懂军事策略,本身还是骁勇善战之士。

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扔出去,都可以担任百户,甚至是千户。

其中还有不少人,之前就是军官,不是普通的士兵。

他们是冲着大明军事学院的招牌,冲着做太孙殿下的学生前途更远大的想法,放弃原来军官的身份,报名进入大明军事学院,成为新军中的一员。

如今再放回去,提一两级当军官,一点问题都没有。

杨士奇仍有些担心,道:“太孙殿下,整肃军纪虽是好事,但是否应该一步步推进呢?”

“若是全面整顿,一旦引起兵变,便是不可收拾之局。”

朱允熥嘴角边挂起一抹淡淡笑意,道:“无妨,此番不但要整肃军纪,更重要的是裁撤军队。”

“只保留精兵强将,朝廷可以给军队提供更好的待遇,军纪自然严明。”

此言一出,杨士奇和姚广孝皆愣住了。

大明的卫所制度乃是老朱所创,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大明的根本制度。

但在朱允熥看来,卫所制固然有其可取之处,却只适合特殊地区,特殊环境下。

让整个国家的常备军队,都成为卫所军,并不适合。

热兵器时代已经来临,有枪支大炮的加成,大明不需要养那么多军队。

大明需要的,是一支专业的精锐强军。

而不是整天满脑子想着种田的卫所军。

“裁军?”杨士奇忙道:“太孙殿下三思。”

“整肃军纪,全面禁止军中将领经商,便已牵涉太大,若是再撤军队,恐后果难料啊!”

朱允熥笑道:“简单的裁撤,自然会引起将领和兵士的不满。”

“但如果裁撤之后,给他们安排更好的去处呢?”

封建时代裁军的方式,通常都是非常简单粗暴的。

仗打完了,就将士兵们尽数遣散。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至于他们退伍之后的死活,朝廷大多皆是完全不管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

即朝廷需要征兵的时候,无人愿意主动应征,往往要官府强制摊派。

而等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仗打完了,朝廷要裁军了,那些兵士又不愿意退伍。

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其实已无家可归,无处可去了。

少小离家,再回去早已物是人非。

战乱时代随老朱打天下的将士,便更是如此。

他们的家人,多半都已经死于战乱。

他们又能回哪里去呢?

老朱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没有将军队大量遣散,而是搞卫所屯田驻军制。

“如何安排?”杨士奇追问。

给裁撤的士兵安排更好的去处可不容易。

他脑海内飞快思索,却想不出来。

“地方官府衙门的胥吏不是很嚣张吗?”朱允熥笑道:“那就让他们滚蛋,让退役下来的老兵取代他们。”

杨士奇瞠目结舌。

大明的胥吏,分为书吏和衙役两类。

官作决策,吏掌文书,役供差遣。

书吏,朝廷能够从国子监学子当中挑选并委派。

衙役则主要依靠当地人。

衙役又分正役、白役。

正役属于拥有正式编制的衙役,能够领取官府的薪俸。

白役通常为临时征发,没有编制,依朝廷规制不能领取任何薪水,属于无报酬的“服役”。

但规定归规定,实际情形却大不相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各府县的衙役,于朝廷诸位高官而言,自是卑微低贱的存在。

但对底层百姓而言,手握权力的衙役,可是老百姓绝不敢招惹的。

拥有令老百姓惧怕的权力,他们便有无数捞钱的手段。

没有一分钱报酬的白役,都有人争抢着去当。

朝廷规定白役最多只能服役一年,随后便要轮换。

可实际上,有些地方想出了投机取巧的办法,那便是每年更改一个名字。

今年叫李二,明年叫李三,后年叫李六……

上报给朝廷的衙役人员姓名,便不相同。

借此蒙混过关,赖在官府衙门持续服役。

这种状况,在各地衙门当中,并非罕见。

由此也能够看出,当衙役是许多人一心向往之事。

要知道在明初之时,朝堂上的高官,有不少出身于胥吏。

半晌过后,杨士奇方才回过神来:“地方官府衙门的正役无法安排如此众多之人,若让他们去做白役,情形恐怕更为糟糕。”

他曾长期于底层社会生活,对胥吏之害了如指掌。

正役或许还有些忌惮,担忧被人告状而丢掉工作,白役则更为狠辣。

毕竟,他们无法从衙门领取报酬,只能依靠自身想方设法“捞钱”。

一个县,往往仅有数十个正役。

全国一千多个县,加起来也不过几万人。

老朱在全国设立了三百多个卫所。

依照规制,每个卫所约五千六百余人。

三百多个卫所累加起来,总计有一百八十余万军队。

即便只裁撤三分之一,全国的衙门,也难以安置这么多人。

更别提,原来衙门的胥吏,也不能尽数裁撤。

总得有熟悉衙门各项事务的人引领,不然,那些退役归来的大头兵,无论何事都可能弄得一塌糊涂。

朱允熥笑道:“朝廷可增加各地衙门的衙役编制,另外再设置能够领取薪水的帮役。”

“至于当下无报酬的白役,其中出色者可转为正役或帮役,余下之人,全部裁撤。”

地方官府衙门的工作极为繁重,此前的人手根本难以满足需求。

以“白役”来从事这些工作,表面上看,能够为朝廷节省银钱。

这也是老朱如此安排的初衷所在。

卫所军队通过屯田养活自身,国家便无需支出军费。

官府衙门使用免费的白役,朝廷也无需支付薪俸。

老朱始终难以摆脱老农朴素的思想,能节省一分是一分。

不花费钱财便能将事情办妥,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但实际上,人性不可违逆,如此行事只会导致乱象频生。

军队屯田致使军队逐渐丧失战斗力。

白役不发放薪俸,他们便会自行设法捞取钱财。

在朱允熥看来,这些皆为弊端,必须大力改革。

他心中早有成竹,此刻讲来,亦是条理清晰。

“裁军后的安排,可分为三类。”

“其一,给予遣散银子。领了银钱后,任其自行离去。”

“其二,分配田地,给予与原军户时相同份额的屯田。得了田地,以后又无需再赴前线浴血拼杀,他们又怎会有怨言?”

“其三,转为各地衙门的正役或帮役。”

“至于将领,一部分转为相应的地方官吏,一部分进入大明军事学院读书深造,日后编入新军。”

“倘若他们皆不愿,也能够领取一笔银钱,归家安享余年。”

“又或者如军屯一般,分配相应的田地。”

“只要士兵和将领在裁军之后,皆能安置妥当,便无需担忧军队生乱。”

“裁军和整肃军纪可同步进行。”

“只保留精锐之兵。”

“全国所有的兵马,皆似如今大明海军一般,待遇高,前途好,又何愁不能做到军纪严明呢?”

“到那时,税务司查税,军队便不会再成为阻碍了!”

杨士奇再度呆住,他猛然响起外面的新军将士,仅以一万人,便能不费吹灰之力的征服倭国。

如果大明的军队,都有这般战力。

那大明军队的数量,确实可以大幅度裁减。

“太孙殿下的治国之能,远超卑职万倍。”

“如此安排甚是妥当。”

“只是,要做成此事,所需的银钱,恐怕并非小数。”

朱允熥笑道:“这就得依靠你的大明银行了,先行贷款垫付。”

“后续朝廷每年皆有巨额商税收入,不必忧心还款之事。”

这便是有钱的益处。

若无银钱,他所有的规划皆为空中楼阁。

“太孙殿下谋算周全,胸有成竹,卑职钦佩之至。”

他们于马车上交谈着,不知不觉间,已然抵达了皇宫门前。

杨士奇笑道:“这最后一事,乃是陛下对太孙殿下违旨出征倭国之事极为震怒,殿下恐怕需好好向陛下请罪了!”

姚广孝合十言道:“太孙殿下无需过度忧心。昔日太孙殿下抗旨未归朝,率军远征,朝中便有人呈上奏章弹劾太孙殿下,称太孙殿下自作主张,公然抗旨,不忠不孝,恐难以承继大统。”

“陛下阅此奏章之后,勃然大怒,当下便下旨,将上奏之人活活杖毙。”

“自此之后,朝中再无人敢参劾太孙殿下。”

“由此可见,陛下虽对太孙殿下违旨远征之事心怀恼怒,但心底还是颇为疼爱太孙殿下的。”

朱允熥嘴角微微上扬。

老朱最大的优点之一,便是对子孙后代极为宠爱。

当然,若换一个角度,这也可能是他最大的缺陷。

马车在宫门前停了下来。

“陛下口谕!”公公扯着那刺耳的鸭公嗓尖声喊道。

朱允熥赶忙疾步上前接旨。

只听得那公公高声念道:“咱年事已高,哪经得起那般热闹,这献俘仪式,咱绝不参加!”

“咱这脾气,糟糕得很,更是半点儿气都受不得,那个忤逆不孝、抗旨不遵的孙儿,咱一眼都不想见!”

“咱要到城外好生休养去了!”

“这皇宫,就留给那个大逆不道的逆孙独自呆着吧!”

……

(https://www.mangg.com/id154805/4146088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