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皇宫内外人潮涌动,但出奇的安静,只有礼乐之声袅袅,显得庄严肃穆。
皇宫内,被重新命名为勤政殿的主殿门前御阶之上,刘虞缓缓走了上去,顿时,礼乐停止,全场安静。
刘虞面色庄重,从侍从托盘之中拿起圣旨,缓缓向着两侧拉开,文武百官屏气凝神,期待的注视着御阶上的刘虞。
一大堆晦涩拗口的长篇大论从刘虞口中娓娓道来。
“自桓灵二帝以来,百姓困苦,内乱频发,先有黄巾肆虐,又有董卓混乱京师……”
大概意思就是,皇帝刘辩,自觉无力完成大汉复兴伟业,遵从先皇遗诏,禅位于镇北王刘俊。
刘虞宣读完了之后,刘辩缓缓登台,接过传国玉玺。
刘俊上前,刘辩跪在地上,神情有些如释重负,眼底深处又藏着些许复杂。
他将玉玺举过头顶,呈献给新皇刘俊,来掩饰自己的表情,生怕自己在这个时候流露出一丝一毫不恰当的神色。
哪怕他早有准备,也知道这一天迟早要到来,但还是忍不住内心凄苦。
“请皇叔接过传国玉玺,晋位登基,以镇社稷!”
声音洪亮,传遍四野,这是刘辩这一生,声音最高的一句话。
他竭尽全力的不想让自己发出的声音有丝毫颤抖,当然结果也如他所愿。
刘俊郑重接过传国玉玺,百官朝拜:“参见吾皇,吾皇万岁!”
刘辩长长的呼出一口气,像是卸下了万斤重担一般,这一刻,他竟然觉得浑身一阵轻松。
“也许,这才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吧?”
刘辩内心暗想。
轰!轰!轰!
皇城外,周围一连串轰炸之声响起,惊飞了皇城内外的鸟群。
这是火药爆炸的声音,为这场典礼增加了几分隆重。
炮声停止之后,刘俊沉稳的声音响起:
“众卿平身!”
“谢陛下!”
到这里,大典这才刚刚开始。
刘俊将传国玉玺交给后面走上来的典韦,随后拉过刘辩的手,向前走了三步,亲口宣布对刘辩的封赏。
封刘辩为承恩王,封地长安,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同时,赐承恩王刘辩在长安乘天子仪仗,享受受天子权利。
面见皇帝或者上书奏事时,不需要称臣。
这是对刘辩禅让皇位的奖赏,也是新帝对退位之皇的善待和恩赏。
当然,废刘协为庶民,幽居于辽西阳乐县的事情另有旨意,不会在这个场合提及。
刘辩也知道,这不仅是刘俊对他的恩赏,也是在对外宣扬他对自己的仁厚。
让刘俊给那些依旧心向于他的臣民一个满意的交代。
这样一来,这场禅让才是完美的,才是你情我愿的,而不是他刘辩迫于无奈,被威逼着禅让的。
刘辩拜谢之后退下,用不了多久,他就是可以前往长安,在自己的封地之内,享受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刘虞再次登台,请众臣入勤政殿,开始第一个大朝会。
所有人陆陆续续进入大殿之后,文武分左右列班站定,荀攸、戏志才、贾诩、田丰等人站在了文官行列的前方。
黄忠、张辽、高顺、关羽等人站在武将行列的前方。
刘虞又开始拿出圣旨,缓缓宣读了起来。
这是立后诏书,一开始宣读了一大堆夸赞皇后荀采和皇贵妃蔡琰的话语之后,确立荀采为新朝皇后,封蔡琰为皇贵妃。
随后荀采和蔡琰缓缓从前方踏着花瓣铺就的路面,走上御阶,站在刘俊左右。
两女神色庄重,一身风袍彰显着耀眼的尊贵与高洁。
按理来说,蔡琰这位皇贵妃是没有资格在这个时候出现并陪伴在刘俊身侧的。
但她原本就是平妻,在地位上与荀采平齐,又是刘俊特意要求的,所以这才会一同参加大典。
之后,又分别封了甄姜、雅儿、柔儿、黄舞蝶、貂蝉、张宁、糜贞七女为贵妃。
封杜慧娘、邹兰、甘倩、吕玲绮、甄宓、大乔、小乔、卑弥呼八女为正妃。
后宫诸位这才定下,刘虞又拿出一卷圣旨,
立刘炎为太子,曹氏为太子妃。
立刘炎为储君,这是所有人早就知道的事情,但现在宣布出来,也是让所有文武官员都心中安定。
刘炎一身太子杏黄袍,头戴通天冠,正式接过象征太子身份的龟钮金印,接受百官朝拜。
“拜见太子殿下!”
“众卿平身!”
刘炎是幸运的,他父皇有十子,却早早就确立了他的地位。
其余兄弟无一人与他争抢!
这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来自他父亲的支持。
接下来,又为刘龙、刘虎、刘英这三个刘俊膝下已经成年的儿子,和即将成年的第五子刘雄、第六子刘牧封王。
刘龙封汉王、刘虎封楚王、刘英封齐王、刘雄封燕王、刘牧封韩王。
至于其余皇子等成年再封,又将刘俊膝下几位女儿封为公主。
以上都是刘俊家里的事情,家宅安定,才能治国平天下。
由内而外,接下来,轮到文武百官的封赏,这也是这次朝会除了立后和立储之外最主要的事情。
这次,刘俊亲自起身,没有去拿圣旨,而是直接开口,封刘虞为安王,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刘虞作为刘俊的伯父,又是一手抚养刘俊成长的亲人,封王是肯定的。
而且,刘虞对刘俊的帮助,丝毫不下于任何人。
从一开始为他谋划辽西太守,后来一路扶持,更是直接把整个冀州都送给了刘俊,让刘俊快速形成了称霸北方的局面。
这一切,刘虞居功至伟,安王之位,实至名归!
刘俊亲手为刘虞戴上王冠之后,刘虞再也忍不住,热泪盈眶的看着刘俊。
自家的侄儿,那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那个被自己视做骨肉的孩子,现在,站在了大汉的最高处!
这是他们这一生,最伟大的成就!
接下来,刘俊又亲封荀攸为大汉丞相,这才将接下来的宣读重任,交付给荀攸。
根据刘俊与荀攸等人制定的新朝制度,皇帝之下分三省六部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主理军政要务。
荀攸为丞相,主理三省军政要务,兼任太子太傅。
但丞相之位仅此一例,荀攸之后,再无丞相之位,当然,这没有摆在明面上说,是刘俊自己计划好的。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方面是如今依旧处于征战阶段,需要一位丞相来辅佐他主理全局。
另一方面,是在他御驾亲征的时候,朝中也需要有人坐镇。
(https://www.mangg.com/id154463/3367119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