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快穿大明:开局被朱元璋抓壮丁 > 第553章

按照江湖规矩,殿试属于科举的最后一关。

殿试的题目由皇帝亲自准备,所有的考生都要在奉天殿里答题,并且皇帝和文武百官一块儿监考。

通常而言,皇帝准备的题目都不会太具体。

比如说洪武四年的殿试,朱皇帝准备的题目就是“盖闻古先帝王之观人,莫不敷奏以言,明试以功。汉之贤良,宋之制举,得人为盛。朕自临御以来,屡诏有司搜罗贤俊……果何道而致然不敢欤?盖必有可言者矣。宜著于篇,毋泛毋略。”

再比如永乐甲申科殿试,老四准备的题目就是“朕闻圣人之治天下,明于天之经,察于地之义,周于万物之务,其道贯古今而不易也……咨尔多方多士,承朕皇帝圣神……孝高皇帝作新余四十年,必知务明体适用之学,敷纳于篇,朕亲考焉。”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历代状元文章,那一个个的可真都是神仙水平。)

朱标身为太子,要是按照江湖规矩而言,他是不能给殿试考生出题的。

但是,谁让朱标是大明朝的太子,又身兼大明开国的常务副皇帝呢?

别说朱标只是给考生们出题,就是他想要主持殿试,朱重八那个老登也只会觉得他儿子长大了,可以替他分忧了,然后再满脸欣慰的跑到坤宁宫去显摆。

所以,朱标给殿试考生出题是完全可以的。

然后,杨少峰就笑着说道:“殿下,之前韩国公和诚意伯不是有许多疑问来着?何不……”

跟杨少峰身边的跛五和驸马府统领都不自觉的转开了头。

没眼看,实在是太没眼看了。

自家驸马爷这会儿的表情,就跟戏台上那些抹着白脸的奸佞一模一样,甚至还犹有过之。

朱标则是感觉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自家姐夫啥都好,就是只要让他抓着点儿机会,他就会想方设法的折腾人。

他甚至都不在乎他折腾的是谁!

就说这一次能够参与殿试的考生吧,这些考生可没有得罪过姐夫吧?

但是转念一想,朱标又觉得似乎也可以?

毕竟考那些乱七八糟的策论已经没什么新义,倒不如直接把韩国公和诚意伯的那些难题当做考试题目?

如果这样儿的话……

以后的科举似乎也可以改一改,甚至可以改成每年一次,每年都考朝廷上面临的难题。

心中打定主意后,朱标便望着杨少峰问道:“姐夫,那个邸报的奏本你写好了没有?”

杨少峰道:“自然是写好了的,只等李祺兄弟回京的时候就可以让他带回去。”

朱标笑道:“正好,你也别让李祺带回去了,小弟直接替你带回去。”

题目有了,参考答案也有了,剩下的就是对着答案给考生们打分。

简直完美。

正当朱标胡乱琢磨时,杨少峰却神色古怪的问道:“殿下不会打算拿臣的奏本当答案用吧?”

朱标微微一怔,问道:“难道不行么?”

那特么肯定不行啊!

姐夫理解你想要偷懒的心情,毕竟这也是你们老朱家一以贯之的毛病了。

但是你起码也得想想姐夫是个什么样儿的人吧?

姐夫可能会写一个十分详细的奏本吗?

一篇五百个字的奏本,除去开头、统计字数以及常规的修饰,真正有用的内容可能也就三百个字。

就这三百个字,姐夫还会把它分成好几条大提纲。

说白了,姐夫写奏本向来就是写个提纲,剩下的内容都是你爹和李善长、刘伯温他们用头发来替姐夫填充。

这玩意怎么可能拿去当考生们的参考答案!

杨少峰一边在心里吐槽自己,一边笑着说道:“殿下,臣写的奏本你也看过,实在是不适合拿来做参考答案。”

“以臣之见,殿下不妨等殿试之后,把臣的奏本拿给韩国公和诚意伯,让他们完善之后再当作参考答案。”

朱标当即就笑着点了点头,应道:“姐夫放心,小弟心里有数。”

……

正当杨少峰和朱标一块儿琢磨着怎么坑害殿试考生时,朱皇帝和李善长、刘伯温也同样在商量着怎么坑害考生们。

朱皇帝的想法很简单。

既然这些考生都是从县试一路杀到殿试的,那就说明这些人都是有学问的。

既然有学问,那就不能浪费。

比如说那些文章写得好的,可以安排到翰林院。

比如说那些文章写得稍差一些,但是数学方面比较好的就可以安排到户部。

还有那些文章写得满腔热血的,像这样儿的愣头青就比较适合安排到御史台。

但是刘伯温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在刘伯温看来,这些能够走到殿试的考生,要说他们写文章的水平那肯定都是极好的,可能自己都不如他们会写。

问题是文章写得好,并不代表这些人就会当官。

不是随便拉一个读书人出来就能有杨驸马的水平。

所以,这些生员们不宜直接授官,而是应该先把他们发配到六部和诸监、寺、御史台等衙门去观政。

说人话就是先让他们去所有的部门都转一圈,在打杂实习的过程中积累做官的经验,然后再按照他们每个人擅长的内容进行分配。

再然后,李善长也提出了一点儿不同意见。

只是李善长考虑的并不是眼前这些参加殿试的考生,而是学堂改制以后的考生。

或者说,李善长考虑的是科举该如何改制的问题。

“上位,等国子监分散到各地,咱们大明以后必然是不缺生员的。”

“且不说科举每三年一次,每次只录取三百左右的生员,就是每年一次,三年下来也不过是录取千人。”

“剩下的考生做不了官,要么就是回乡继续读书,要么就是做了别的行当。”

“可是朝堂和地方官府缺少人手的问题却还是没能解决。”

“依臣之见,不如每年都让各个地方衙门自行招募一些人手?”

“考核通过的,该授官的就进行授官。”

“至于实在不行的,那就直接开革回家。”

(https://www.mangg.com/id152635/3798011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