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废材小子翻身记:我有鉴宝真眼 > 第515章

看着眼前这8件造型精美的明代越窑青瓷,心中感慨万千。

“虽然你们在价值上比不过唐代顶尖越窑青瓷,但你们的器型、制作工艺各方面都不比前朝青瓷差。”

“我会将你们划分成不同的青瓷分类,分割成唐代青瓷、宋代青瓷、明代青瓷....”

“即便你们市场价格不如唐代青瓷,但在我心中,你们一点都不比它们差,同样是越窑青瓷中的顶尖精品。”

“放心吧,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更多人欣赏到你们的美。”

“你们再也不会待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海底密室中!”

仔细欣赏一番后,曹嘉宁将这8件越窑青瓷收起,看向一旁的邢窑白瓷。

这7件邢窑白瓷,和之前的8件越窑青瓷一样,都是明永乐时期制造,作为海上贸易商品的外销瓷器。

说起白瓷,行内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邢窑白瓷,以及宋五大名窑中的定窑白瓷。

对外行而言,宋五大名窑的名声,更加响亮一些。

尤其是受到【汝窑】的影响,很多对瓷器不够了解的人,会认为定窑白瓷跟汝窑一样,同样价值不菲。

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首先定窑白瓷的价值和汝窑比起来,可谓是天壤之别,二者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其次,邢窑白瓷,是白瓷界的祖师爷,定窑白瓷是根据邢窑研发出来的白瓷窑口。

白瓷,脱胎于青瓷。

最早,是因为制造青瓷的工匠,对青瓷施釉失误,烧制出不伦不类的【青白釉】。

有了这次失败的经历,青瓷制瓷师傅,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烧制出一种白釉瓷器。

他认为,只要将青瓷中的青色去掉,即可烧制出“白釉瓷器”。

他并不知道,青瓷中的青色,是因为青釉中存在铁元素导致,如何去除铁元素以及其他杂质,对当时的工匠而言,是一个大难题。

一直到北齐年间,制瓷工匠们才烧制出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调色剂、生坯挂釉的本色白瓷,虽然这白中还是泛了少许青色。

勤劳的制瓷工匠们,并未就此放弃,继续对这种新型白瓷进行尝试。

一直到大唐时期,制瓷工匠们,终于烧制出没有任何杂色,釉面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的白瓷。

白瓷脱胎于青瓷,却后来居上,在盛唐时期与越窑青瓷不分上下,同时受到皇室喜爱,发展成一种全新的瓷器品类——邢窑白瓷。

唐代著名茶学家,曾经在《茶经》中写道: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当时,邢窑白瓷刚刚研发出来,虽然比不上久负盛名的越窑青瓷,但是能够达到天下所有百姓都可以用,不分尊卑贵贱,成为大唐时期通俗日用品。

这样的评价,其实已经是对邢窑白瓷的一种认可。

定窑白瓷,属于捡了邢窑白瓷的便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借着邢窑白瓷的名气,成为宋五大名窑之一。

然而,白瓷发展到明代,才真正达到白瓷巅峰。

明永乐时期,邢窑工匠们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白瓷。

这种新型白瓷,胎壁极薄,达到半脱胎的程度,将瓷器置于阳光之下,可以达到透光的程度。

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创新,而邢窑工匠们的脑回路不仅如此。

他们在如此纤薄的瓷器上,进行雕刻,可以透光的薄胎上,雕刻精美的花纹,再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

这种摒弃一切杂质的纯粹之白,成为一种全新的白瓷,深受永乐帝喜爱。

永乐帝命令邢窑工匠们,继续研发这种新型白瓷,并制作出一批精品白瓷,作为外销瓷器。

最开始,这种全新的白瓷,并没有一个合适的名称,一直用“永乐白瓷”来称呼它们。

直到16世纪,【白糖】这个词汇逐渐普及。

邢窑制瓷工匠,对永乐白瓷的取名恍然大悟,认为这种全新的白瓷像白糖一样,给人一种油然心生的【甜】的感受。

因此,将这种全新白瓷,命名为【永乐甜白釉】。

永乐甜白釉属于高温釉瓷器,釉色白如凝脂,素如积雪,温润如玉。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当时釉料加工精细,对原料中的粗颗粒和有害杂质进行精细的粉碎和淘洗,釉中含铁量极低,才会制作出这种  全新的永乐甜白釉。

(https://www.mangg.com/id152521/3437318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