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祖龙赤蛇 > 第150章 反攻太原

  魏军退兵后,王龁、蒙骜和摎都回到咸阳,祭吊秦庄襄王。摎是秦宗室,被封为麃公,与王龁、蒙骜一起都拜为将军,仍回各郡为守。考虑到上党、太原,河东、河内相距遥远,只设一个郡难以管理,于是又分设了上党郡和河内郡。内史绾赐王氏,改任上党郡守;为了表示对魏国的善意,将太子增的一名师傅遥封为河内守。在魏军完全撤军后,秦国依约送回太子增。
在太子增返回大梁前后,大梁城内关于信陵君在诸侯中威望颇高,诸侯只知有公子不知有魏王的传言甚嚣尘上。开始还只是有人打小报告,后来干脆有人正式上书,指控信陵君目无君上,居功自傲。魏王虽然一概不予理睬,但也没有处分上书的官员。信陵君自然也从自己渠道得知了这些消息,当他得知消息的源头竟然是晋鄙的家臣、门客时,顿时心灰意冷。太子归来后,诸魏公子都投到他的门下,信陵君在朝中的地位更形孤立。信陵君只得上书,说自己年岁已高,从此不再与政,推荐新回来的太子执政。每日下朝后就在家中置酒歌舞。见信陵君已经不复往日,几个月中,有不少门客相继辞去。
秦庄襄王下葬后,就进入了秋收季节。秦国也从秦庄襄王去世后的非常时期,渐渐转为常规运转。各地邑民脱去丧服,恢复正常生活。
秦王即位后,每天上朝只是听政,由诸大臣议论,然后由吕不韦决策、执行。秦王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出言干预。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正处在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必须强迫自己控制住发言的冲动,压下好奇心,只能听,不能说。
他只能将求知的欲望投向郎中。他不时向郎中令请求,让郎官们就某一问题撰写策问。这一日,郎中令道:“相邦荐李斯为郎。李斯,上蔡人也,从学于荀子,必有高见。
秦王道:”既相邦所见,策问秦何以应诸侯?“
几天后,李斯的策论递了上来。与平时那些郎官两三简的策论不同,李斯的策论整整写了十简。
”胥人者,去其机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扫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李斯让秦王以“天下一统”为目标,抓住当前时机,积极作为,这是以前从来没有人提过的。秦王看了,就向吕不韦提出,要请李斯出任自己的长史。吕不韦自然没有二话。长史的职责,类似今天的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是主官的属官,主要是办理主官的私人事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职司,甚至薪俸也不从官府出,而是由主官自行支付。秦王任命自己长史,郎中令也不会有什么意见,这事就这么定下来。
任命李斯为长史,也相当于在吕不韦和秦王之间构筑了一个桥梁。现在秦王只是听政,执政的是吕不韦,秦王有疑问并不方便直接向吕不韦提出,以免被人怀疑对吕不韦有所不满,被有心人利用。有了李斯居中调节,秦王有疑问私下去问李斯,李斯再私下向吕不韦,甚至各官府咨询,动静要小得多,不会引起政坛的巨大动荡。而李斯也十分成熟,他小心谨慎地使用自己的地位,毫不张扬,和各方维持着和谐的关系,总能从各官员那里得到最核心的资料,经过自己整理后,再条分缕细地向秦王解释,最后还附上详尽的背景资料,让秦王自己阅读、理解。他从荀子那里学到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用到了对秦王的教学上。
他拿到了各郡县历年上计的数据,拿到了各官府、地方军政官员的名单以及背景资料,他们在每个岗位所作出的成绩。而秦王也显示出对这些材料极强的理解能力。那些枯燥乏味的数字,和格式、用语基本相似的上计文书,都在秦王那里汇聚成鲜活的图景。——不用说,李斯在这个过程中获益更多。作为一个政治天才,他天生就能从字缝里读出背后的意义,并看穿写作者真实的意图。
王龁被任命为太原守,坐镇晋阳。他在参加了秦庄襄王的葬礼后,才和蒙骜一起,取道河东,往太原赴任。和蒙骜的家安在河东不同,王龁的家在关中,所以王龁赴任时,随行的亲卫、随从不过百人:亲营中的大部分亲卫都有自己的土地,不可能跟着他千里迢迢往太原居住,晋阳城也养不起一支四千人的军队;他们只是在战时才会应征,随王龁出战。
蒙骜自从出任上党守以来,屡经阵战,手下的亲营也有相当的规模,达两千人。他奉命攻略河内,这两千人是河东军的核心力量;后来又奉命渡河,以主动进攻打乱魏军的进攻部署,以保护河内的农耕,这两千人也被带过河来。在荥阳的战斗中,他的亲营遭受巨大损失,折损近半,剩下的也都带伤。战事结束后,他带着亲卫返回咸阳,祭吊秦王,算是有了一个喘息的时间,受伤的亲卫大部分伤愈,但也有不少不治身亡。目前只剩下一千多能战之士。
荥阳的战事,蒙骜的评语为“损”,算打了败仗。用河内的战绩加以弥补,没有受到惩罚,但也没有封赏。他带着一千多亲卫陪着王龁一起前往河东。
他带到河内的军队,基本是从太原郡征发的,共有一万余人,他们在吕不韦新的军功评定标准下,也没有获得太多的军功。这些人提前渡河,返回太原,到各县报道。他们的家庭由于失去了壮劳力,今年的春耕几乎都被耽搁了,收成还不如那些没有被征发的家庭。由于不少人没有得到军功就战死,许多家庭更是哀号不已。
蒙骜和王龁返回时,正值秋收季节,船只都很少,他们就放弃走水路,而是走的陆路,在路上走了一个来月才进入太原境内。
太原郡是蒙骜打下来的,在太原设郡之前,所属各县统归河东管辖。王龁打下上党后,太原和上党一度并为太原郡,王龁虽然是太原守,但主要精力放在上党方面,对太原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因为实在顾不过来;而这时,蒙骜也在河内、荥阳前线作战,也无暇顾及太原的事。太原在独立设郡前后,虽然明面上有王龁、蒙骜两人管辖,但其实谁也没管。
而赵国却不会失去这个机会,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企图夺回太原郡。从太原征发前往燕都作战的士卒,都被安排在藿人-代郡一线,他们本来总数有八万之众,号称十万,一两年中逃散了一些,现在大约还有两三万人。这些人都是些意志坚定之士。赵王命令代郡的乐乘统率,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太原。太原所属关系来回变化,政令不一,又被征发了上万人出征河内,很快就被乐乘发现。
乐乘将太原的情况密报赵王,赵王大喜,即令乐乘整训士卒,积聚粮草,准备反攻太原。太原的士卒大部在藿县,由逃出来的晋阳大夫统领;少部分在代郡,被乐乘安排在各地农耕。根据赵王的命令,晋阳大夫归乐乘节制,藿人也暂时划入代郡。乐乘根据赵王的教令,令晋阳大夫和藿人大夫加紧训练士卒,准备反攻太原。这些动向虽然被太原人探知,但由于没有郡守统一指挥,加之精壮都已经被征发到前线作战,各县也无法自行采取措施。
狼孟是蒙骜伸向藿人的惟一一个前哨阵地,藿人的动向狼孟守将知道得最清楚。他一再向晋阳发出警报,但晋阳令也给不出什么指示,只是一面向上级报告,一面让他继续监视;而这个报告的目的地,开始是河东的绛城,后来改到上党的长子,再后来……竟然就是晋阳本身!晋阳被规定为太原郡的郡城所在,而郡守王龁正在赴任的路上。晋阳令也不知道到底该向谁报告了。
从春耕直到秋收,狼孟虽然频频发出警报,但并无危险发生,晋阳也皮了。反正也没人可以报告,就把报告统统留下,等郡守上任后,再交给他去处理。
不只是狼孟,其他各县也都风传,太原的赵人的根基,赵人绝对不会放弃,秦人在太原长不了。赵王将派十万大军,收复太原。不过,虽然谣言蜂起,但无根无据,各县官员刚刚到任,组织生产和军事训练还来不及,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查。反正赵军并没有来,听风就是雨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https://www.mangg.com/id150474/762336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