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国库老鼠含泪走,我的私库堆不下 > 第1225章南洋人很懒,却没有饿死人的情况

“王爷。”

李想想还没来得及细想,一个仆人就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去南洋的捕鱼队船队已经返回,张三郎和房二郎已经抵达府中。”

“回来了?”

李想问了一句,顿时笑了。

除了香料带给他的财富,还有来自南洋的稻米,也是他最大的期待。

“嫣然,走吧。”

李想抱着小玉米就走。

李想还没走到大厅门口,就听到了张猛和房遗爱的说话声,其中还夹杂着刘谨的问话。

“呵呵,张兄弟,你回来了!”

李想也顾不得礼节,直接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这个时代,出海就是玩命。

就算是有了飞剪船,有了指南针,有了海图,风险也比后世要大得多。

说句不好听的,每次出海,尤其是南洋,那简直就是在地狱里走了一圈。

“王爷,任务完成了!”

张猛很有风度的说了一句。

“王爷,我们这次回来,收获很大,不仅收获了胡椒、桂皮、肉蔻,就连茴香也比上次多了不少。”

房遗爱像是一个向家长邀功的孩子,讲述着自己的收获。

“茴香?”

李想顿时眼前一亮,这倒不错。

尤其是卤鸡腿和鸭腿,少了茴香,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最重要的是,桂皮和肉蔻是去腥的,茴香的主要作用是掩盖或者去除肉的不新鲜。

简单来说,这个时代没有冰箱,很多肉都不是很新鲜,如果加点茴香的话,味道会更好一些。

不管是大唐,还是草原,茴香都是抢手货。

“是啊,王爷,那座香料岛确实是一座宝岛,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岛屿。上次我们没发现茴香,是因为季节不对,树上没有茴香,而且我们也不认得茴香。这次,我们发现,香料岛上还有很多惊喜。”

张猛看着房遗爱滔滔不绝的介绍着,就像是重新认识了他一样。

以前怎么没发现,这家伙这么能说?

“我让你带的大米,你带回来了吗?”

听着房遗爱滔滔不绝地说着香料岛,李想不禁有些担忧,难道这些人嫌大米不值钱,把船上所有的空间都用来放香料了?

“带了带了。”

说起稻米,房遗爱满脸惋惜之色,“王爷,林邑、占城、真腊等地的稻谷,都被我们吃掉了一半,真是太可惜了。”

“王爷说得对。我们也吃过南洋的大米,味道比倭国的白米要差一些。我只是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让我们运那么多大米过来。”

张猛终于找到了诉苦的机会,自然是向李想大吐苦水。

“你带的是大米还是稻谷?”

李想再次确认道。

这些吃货,除了吃,什么都不会。

如果他们以为,李想是想吃南洋的米,带回来的是削去谷皮的大米,那才是真正的欲哭无泪。

他想要的是稻谷。

“王爷放心,您说了是稻谷,带的就是稻谷。不过是从海上运来的,湿气很重,不知道会不会坏掉。”

看着李想焦急的神色,张猛感到了一丝不妙。

“王爷,是不是这稻谷有什么特殊之处?”

张猛仔细回忆着舱内的稻谷,却怎么也想不出来,这些稻谷和长安城之中,有什么不同。

“那是当然,这是你们的功劳!”

李想松了一口气,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

贞观年间,以粟米为主,小麦次之,高粱再次之。不过,江南一带,水稻已经很常见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粟米在现在依然是主流,但在后世,粟米已经被边缘化了。

后世除了小麦、水稻之外,其他谷物统称为杂粮。

不过,李想很快就发现,长安城附近,竟然没有一个人种水稻。

就算是在南方,种植的也只有一季的水稻,产量极低。

所以,当捕鱼队再一次下南洋时,李想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带回大量的稻谷。

“王爷,我怎么没发现,这稻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有什么不寻常的?”

房遗爱看了李想一眼,露出不解之色。

按照他的想法,不管什么地方出产的米,都差不多吧?

“你们去南洋也有一段时间了,有没有发现,那里的水稻,有什么不同之处?”

张猛、房遗爱两人交换了一个眼色,旋即不约而同地摇头。

“那你们注意到没有,在南洋,大米的价格要比大唐低得多。”

“王爷,这一点,我们发现了。而且,我们在林邑时就发现,那里的人虽然普遍矮小,但据说饿死的人却是极少的。”

张猛想象了一下自己在林邑集市上买大米的情景,那些林邑人欣喜若狂,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有人买这么多大米的,几乎把整条街的粮食都买了下来。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其中的原因,难不成林邑人还能比我大唐的人更勤快?”

“不会吧,那些人整天无所事事。”

房遗爱觉得,南洋的人,大多都是无所事事的,倒是有一些农妇,在田地里劳作。

“这些人都很懒,但很少会饿死。我们大唐的子民虽然勤劳,但是一旦遇到灾荒,却很少有人能安然度过,这是为什么?”

在李想的询问下,张猛、房遗爱这才意识到,自己好像忽略了什么。

难不成,就是因为这些稻谷?

大厅里一片安静。

“王爷,是不是林邑国的稻谷产量更高一些?”

刘谨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

“是啊,难道林邑的稻谷产量更高?”

张猛也觉得,刘谨这么一说,倒是可以解释李想的疑惑了。

在大唐,一般的田,一亩地能产一石左右的粮食,最多也就是两石。

这一石的重量,大约是现在一百二十斤左右。

而在后世,最高亩产可以达到两千斤。

当然,这样的试验田的产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可就算是普通农户的杂交水稻,亩产也能达到千斤以上。

也不怪刘谨一下子就想到了水稻产量的问题。

(https://www.mangg.com/id149424/5679192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