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臣对于易衡的做法罕见的没有发声抗议,所有人都明白秦鋆罪该万死!虽然生逢乱世,但是廷臣还是有着最基本的是非观,知道什么是底线,这是约定俗成的事情,别看大家嚷嚷着礼崩乐坏,但是周礼依然具有约束力,秦鋆错就错在只求目的,不求中间的过程,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
易衡自然是非常地生气,他用了各种方法,以及各种手段,这才让风军维持在理智与野蛮之间,如今秦鋆开了一个小口子,易衡就需要花费数十倍的精力来挽回。
齐国对于风国的行为也很失望,他们也认同楚国的说法,认为风国不配为周室的诸侯,其手段之残忍,让人发指!完全有悖仁义道德,所以齐国马上‘劝’回了停滞在齐都的使者队伍。
易衡暗道坏事,就是因为秦鋆出现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导致之前的国策失效,如今风国需要独自面对楚国的怒火。
事已至此,空发国书没有任何意义,当然罪魁祸首伏法身亡还是要昭告天下,以此来划清与这种行为的界限,易衡可以不在乎骂名,但是不能承受这种骂名,这对于社稷和君主都是没有任何益处。
这下楚国可以放心大胆地全力攻打风国,齐国也发布了国书,告知楚王风国之事泯灭人性,人人得而诛之,虽两个有所间隙,但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齐国依然能拎得清孰重孰轻,绝对不会趁火打劫。
威国同样厚颜无耻,借着此事直接与风国断交关系,韩国则是拒绝偿还赔偿款。
易衡非常的愤怒,直呼这就是落井下发,奈何现在的情况容不得风国四处树敌,只能咬着牙往肚子里吞,暂且搁置与威国、韩国的恩怨,全力应对楚国的反扑。
关闻已经退出了楚国,没办法现在楚国全民皆兵,到处都是巡逻的民兵队伍,要不是关闻跑得快,恐怕早就全军覆没了。
张燕同样很狼狈,楚国的军士源源不断,加上楼船的辅助,张燕只能节节败退,加上城池沦陷的越来越多,张燕现在举步维艰,颇有些腹部受敌的窘迫。
易衡发现褚良、赵虎还不能乱动,目前年轻的将领又不能独当一面,被迫之下易衡准备御驾亲征,自然又受到了群臣的阻碍。
群臣的理由很充分,一是储君年幼,君上万金之躯不能立于沙场之上,二是楚国来势汹汹,短期之内难以驱赶,并非看低君上,而是楚国来犯的军士太多,就算全是猪,也要杀上好几个月,君上御驾亲征,谁来管理国事。
易衡去意已决,认为正是楚国来势汹汹,哪怕调集褚良处理,也是有心无力,只有自己亲征方能平定战事,至于监国大权,则交由相府来处理,王后辅助。
群臣喧哗,纷纷出列劝谏,认为后宫执政万万不可,相国监国自然可以,但是王后应当不予参加朝政。
易衡明白后宫干政不太合理,奈何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此次出征耗时良久,不得已之下,只能出此下策。
诏令下达之后,易衡与赵婷商议了一晚,赵婷一直推脱自己妇道人家,哪能参与国家大事,易衡却让赵婷摆摆样子即可,相国文琼就能处理好政务。
赵婷还是不肯答应,易衡无奈地说道:“婷妹啊,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咱们儿子年纪太小了,现在就监国颇为不妥,你当母亲的就多担着点。”
赵婷可算是听出了易衡的意图,感情让她监国,实际上是为了给儿子铺路,明白之后赵婷也就不再推脱。
随后易衡率领精兵强将离开都城,赵婷一直送到十里长亭外,这才返回王宫。
实际上根本不同赵婷处理政务,由于相府的存在,以及左右中三丞的辅助,文琼可以完美地处理国政,只需要赵婷签字盖印即可。
赵婷听从了易衡的意见,尽可能的不发表言论,皆是以旁观者的姿态,静坐在大殿之中,文琼递交的折子,统统盖印批准通过。
易衡早就算准了赵婷没有什么野心,文琼对于风国和自己也是忠心耿耿,加上三丞的辅助,相府处理政务没有任何问题。
楚王在得知易衡御驾亲征的消息后,认为风国已经黔驴技穷,不得已之下,君主都亲自上阵,足以说明风国的窘迫。
楚王完全忘记易衡除了是一位君主之外,还是一名优秀的将领,南征北战无数,斩杀的将帅不计其数,其中包含了当世赫赫有名的名帅、名将。
巴郡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巴郡一共有27座城池,目前沦陷了17座,可以说大半个巴郡已经落入到了楚国手中,加上楼船的劣势,楚国完全掌控了水路航道,可以通过水路进行补给,不仅速度奇快无比,而且运输重量也是远超陆运。
易衡果断下令放弃水运,既然楼船没有任何优势,那么就不要送人头了,况且水路的局限性极大,最终还是要看步战,从古至今就没有凭借楼船称霸中原的先例。
巴郡的环境对于风军其实很有优势,巴郡多山水,除了水路之外,还有大部分都是山地地形,固然风骑无法发挥优势,但是弓弩的优势能够发挥出来。
连弩经过改进之后,虽然依然不善于长途携带,不过巴郡毕竟是风国本土,箭匣难以补给的难题已经可以忽略,除了连弩之外,风弓好像并不出名,实际上风国不论是长弓还是短弓,皆是处于领先的地位,特别是天工坊的存在,搭配着特殊的弩箭,杀伤力非常惊人,唯一的短板就在于不能长时间击发。
易衡已经发布命令,让张燕尽可能地远离水域,依然采取对付燕国的方法,消耗楚国的军士,逼迫楚国退军。
于是巴郡按着水域直接被分割成了两半,水域大部分被楚军占据,陆地则是大部分被风军占据。
楚国还在猛攻巴郡的郡府,依靠着船只的运输,投石车已经开始组装,巴郡府守卫丝毫不慌,上次郡府被配重投石车轰破之后,特意进行了加固,加上扩宽了城墙,楚军没有那么容易攻下。
楚军采取了劝降的策略,不过收效甚微,没有哪一座城池不战而降,巴郡军民对于楚国的遭遇没有任何的感同身受,但是易衡仁政的好处却是感受颇深,所以没有人愿意投降,楚军攻打的代价非常大,所以城破之后皆是胡乱宣泄,这跟楚王的命令有关。
得知城破后的惨状之后,巴郡军民更加不可能投降,都是死战到底,反正都得死,还不如顽强抵抗。
现在两军陷入了死循环,彻底结下了血海深仇,易衡得知消息后,除了痛心没有其他的办法,他也不能让军士忘掉仇恨,没办法都怪秦鋆开的坏头。
易衡现在的策略是围点打援,如果楚军不来救援的话,那么就要长驱直入,直接达到楚国都城下为止。
楚军统帅认为风军不可能绕过整个巴郡进行补给,特别是在水路完全被楚军占领的情况下,风军人数众多,人吃马嚼,一天消耗的粮草乃是天文数字,从巴郡到楚国都城,没有任何阻拦都要2周的时间,风军不可能携带大量的辎重急行军冲到都城。
楚军统帅计算过,横在风军面前的障碍实在是太多了,这么多城池和关隘,只需要稍微阻碍几天时间,就能消耗完风军的粮草,到时候风军是进退不能,只能投降。
易衡哪有这么蠢,既然要打到楚都,那自然是步步为营,看似障碍很多,只要拔出一两个,楚军必须要回援。
易衡就是认为楚王不敢冒险,要是楚王有魄力的话,自然可以不管进攻楚国的风军,相当于双方互换城池,到时候就算有水路的运输,楚军大部队也会粮草吃紧,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风军,深入楚国之后,粮草补给自然是相当吃力,双方都是在冒险,谁先坚持不住,就会前功尽弃,丢失之前占领的所有城池。
张燕得知易衡的计划后很是吃惊,这种互换城池的做法,恐怕只有易衡能做出,任何将领都不敢这么冒险。
楚都边境线已经空虚无比,楚国大军基本上都在巴郡,运输辎重的路线全是水路,加上秦鋆前段时间造的孽,可以说是荒无人烟,百里死寂。
易衡推进得很快,边境线上留下张燕防守阻击回援的楚军,同时及时传达情报,以及接应辎重队伍。
关闻则是作为先锋军,开始在前方探路扫雷,很快易衡就达到了楚国东鄂郡府。
楚国郡太守林翔就没想到过这种情况,按照他的想法,风国应当解决巴郡的纷乱才对,怎么会直接抛弃巴郡攻击到这里。
郡府守卫并不多,只有大概1万人,看着风军没有携带大型器械,林翔认为坚守一段时间问题不大。
一边点燃了烽火台,向外放出信鸽求援,一边动员全城民壮,布置好城防。
看着郡府的防守器械,易衡认为1天时间就能打下来,东鄂郡府没有太多的城防器械,可能是安逸太久的缘故,城墙都有些斑驳,显示出岁月的痕迹。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
(https://www.mangg.com/id147802/4553682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