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盛唐风华 > 第三百八十五章 超乎预料的对局

李泰的对子暗喻把对方称之为老鼠,这对子不可谓不损。
            从第一个对子出来,充满了讥讽之后,那么接下来的对子,也必将会是这个样子的。
              “好对好对”
              大唐的这边的人拍手称好,一帮外国使节竟然敢叫板华夏文学,用的还是汉人经常使用的对对子传统,这不是作死又是什么?
          既然对方那么无礼,那么民风淳朴的大唐之人,自然也不会对其客气。
              来自西突厥的代表来回度步走了一会后,扯开嗓门喊道:
  
                “鹦有雌雄都叫哥”
              听到这个下联,在场众人无不一愣,被这外国使节团的水平震到了。
                好像,还真有点水平啊,对的那么轻松,而且细细一品,还挺工整。
                并且这对此还有反嘲讽对方自大的意思。
                西突厥代表见大唐群臣没意见后,鼻孔都快朝天了都,哈哈笑道:“看吧,我们西突厥,也不差嘛,我这也不是在大唐白待的这些年不是?”
                西突厥代表之后,紧接着隔壁薛延陀的代表咳嗽了两声,趾高气昂的走了出来,问道:
        “接下来是不是得我们出题了?”
          现在已经不用演了,使节团的人已经统一阵线,他们形成了一个团体,对上了现场集聚了所有大唐尖端人才的场合。
          任何一个人都会认为这帮人脑子是抽风了,竟然敢在这种场合下要求对对子,要知道大唐今天在这里的才俊之人差不多过万了,所谓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更何况现在这里有差不多一万人了呢?
          “出题吧”一众大臣发出了蔑视的回应,认为这帮人就是在哗众取宠找存在感罢了,到时候只要稍微加点难度,他们肯定就不行了。
            薛延陀的代表想想都不用想,念出了他的上联。
        “长(chang)长,长长,长长长”
          此题一出,都傻眼了,这明显是文字陷阱。
            薛延陀的人有这水平出这种上联?还以为他们又要搞出什么冷嘲暗讽的上联,结果出乎了预料,搞了个颇有难度的。
        有人确认问道:“珀利来使,你上联的长字,可都是长短的长?”
            薛延陀使节点了点头,一脸傲然,讥讽道:“大唐人才济济,不会连那么简单的对子,都对不出来吧?”
              “呵呵”这时候一个皇子站了起来,不过这个人并不是文学最出彩的四皇子李泰,而是三皇子李恪。
          李恪起身后闲庭散步的给出了自己的下联。
              “长(zhang)长,长长,长长长”
            三皇子李恪的下联一处,在场之人无不脱口而出一个好字。
            “好啊,妙哉,妙哉”
          “用同音工整的对上了,实在是秒啊”
            众人感慨的同时,向三皇子李恪投去了异样的眼光。
              都说李恪是最像李世民的皇子,这话果然没错。
            李世民是个有才之人,可以说是能文能武,能治国打仗,琴棋书画上都有一定的造诣。
              李恪能对此如此玄妙的下联,充分的说明了他的天赋。
                  嘴里叼了一个自制牙签的文青看着这一切的发展,李恪和李泰都表现过了,这李承乾怎么能没动静?
        这可不行啊,按照这种势头,不表现一下怎么能行?
            这时候李承乾察觉到了文青的眼神,故作漫不经心的来到了文青的身边,细声对其唤道:“文青,文青,可有一些一下子就能怼死对方的上联,李泰和李恪那两小子都有表现,孤怎么能没有?”
            文青看了眼一众皇子那边,果不其然,他们都有意无意的瞟向这边。
          李承乾往他这里走一走,就搞出了个超难的上联,谁会想不到是文青帮他的?
          文青现在虽然算是太子阵营里的人,但他不会做的那么明显。
          就连李世民也有意无意的看向这边,这让他怎么帮?
        作为老子的李世民应该也不会想自己儿子太依靠别人。
      
        所以文青对李承乾摇摇头,说道;“这个事情还得你自己想,你别老想着靠别人”
              李承乾听着猛翻白眼,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苦思冥想了起来。
                小筠娘拉了拉文青的衣袖,一脸兴奋的问道:“夫君你可有绝好的对子?能一下子对死外国使节?”
          一旁的呓萝搭腔道:“是啊,文公子才华无双,一定能想出来的”
              文青摇摇头,说道:“我想不到,今天在场的人那么多,就让他们来搞定就好,风头出多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说罢继续看戏了,他还是不相信这帮外国使节能搞出什么浪花,两女也不再劝说。
              大唐这边有人继续出上联。
              “鸡犬过霜桥  一路梅花竹叶”
                来自高昌的大使不甘示弱,对道:
              “燕莺穿绣幕  半窗玉剪金枝”
                “冰冻兵船  兵打冰  冰开兵出”
                “尼姑泥鞋  尼洗泥  泥落尼归”
                  “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
                    “援兵......”
                    时间伴随着这场大唐顶尖人才集聚对上外国使团文斗的戏码逐渐发热。
                  你一来我一往的对,大唐这边的人感觉不对劲了。
            
              因为随着出的对子越多,对子的难度自然会慢慢提高,最后甚至提高到一般人无法应对的情况。
        
            大唐这边出题答题的人,从什么人都上来参上一腿,换成了当朝有名的学识文人才能去应对使节那边给出的上联,题目是一个比一个难,层层升高。
        
          这是怎么回事?这超出了人们对这蛮夷之邦的认知。
            他们什么时候能把汉人的东西摸的那么熟路的?
          难不成真的如这帮蛮夷之人所说的那样,与大唐建交那么久,早就把大唐的知识学习到位了?
            这不可能吧?要知道大唐打下东突厥的地盘,东突厥的那些部落都还没彻底驯化让他们承认自己是大唐人呢,这帮异国之人就把汉人的知识学习的那么到位?
            而且天下书籍无数,就算全部都读了,也不一定能懂其中的晦涩意思。
  
            可谓是学无止境,汉人自己都没学习到位的东西,这蛮夷之人能学的那么好吗?
  
              现在对方出的对子,和应对的对子,范围都缩小到了大唐最顶尖的那一批读书人了都。
              国子监博士、太子右庶子孔颖达出场,给出了自己的上联。
            “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弓,单戈成战,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国子监的一把手都出手,出的对子非常难,这足以难倒大唐读书人中百分之九十五的人。
          就在人们连连称好,认为使节团那边答不出来时。
              来自三韩之地的百济代表,却答上来了。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

(https://www.mangg.com/id146937/4607766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