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的起源
起源上古说
明人俞彦认为,“词于不朽之业,最为小乘。然溯其源流,咸自鸿蒙上古而来。如亿兆黔首,固皆神圣裔矣。惟闾巷歌谣,即古歌谣。”(《爰园词话》)
清人朱彝尊、汪森编编纂《词综》,他们认为,自从有了诗歌也就有了长短句,词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汪森编在《词综》序说:“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皆长短句;谓非词之乎?”
朱彝尊的词学观点(百度搜索本书名+ 看最快更新)与汪森一致,他在魏坤(号水村)《水村琴趣》序中说:“《南风》之诗,《五子之歌》,此长短句之所由昉也。汉《铙歌》、《郊祀》之章,其体尚质。迨晋、宋、齐、梁《江南》、《采菱》诸调,去填词一间耳。诗不即变为词,殆时未至焉。既而萌于唐,流演于十国,盛于宋。”
《南风》又称《南风歌》,出自司马迁《史记·乐书》:“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制”,相传《南风》是舜所作,原文是“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五子之歌》出自《尚书·夏书》,相传夏君主太康继位后不理民事,民怨沸腾,后羿乘机夺取夏邑,太康只好在阳夏筑城而居。太康五个弟弟作歌来追念祖父禹的功德,以劝戒太康。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等等,共有五歌,除其三外,都是长短句。
起源诗经说
一部分学者认为词起源于《诗经》、楚辞。
南宋张镃,能诗擅词,又善画竹石古木,尝学诗于陆游。尤袤、杨万里、辛弃疾、姜夔等皆与之交游。他在《题梅溪》说:“《关雎》而下三百篇,当时之歌词也。圣师删以为经。后世播诗章于乐府,被之金石管弦,屈、宋、班、马由是乎出。而自变体以来,司花傍辇之嘲,沉香亭北之咏,至与人主相友善,则世之文人才士,游戏笔墨于长短句间。”认为词起源于《诗经》。
明清学者多赞同张镃的观点,清代词人徐釚编纂了我国第一部大型词学理论资料著作《词苑丛谈》12卷,他在卷一所引《药园闲话》说:屈子《离骚》亦名辞,汉武《秋风》亦名辞”,认为词者,是诗之余。“然则词果有合于诗乎?曰:按其调而知之也。”文章列举了《诗经·殷雷》、《诗经·行露》等诗后,认为“凡此烦促相宣,短长互用,以启后人协律之原,岂非三百篇实祖祢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诗经( 更新速度快百度搜即可找到本站。)》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分成风、雅(大雅、小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小雅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无论是风、是雅还是颂,都有长短句,其中风有70多篇、“颂”有20多篇长短句,雅也有相当一部分长短句。如《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还有《七月》、《蒹葭》等有很多都是读者非常熟悉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杜晓勤在《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第十四章“唐五代词研究”中也介绍“或是认为词系长短句,起于《诗经》中的《殷雷》、《鱼丽》等长短句之什,甚至有人认为词的始祖可追溯到唐虞时代的《南风操》和《五子歌》了”。
起源乐府说
杜晓勤介绍,还有人认为“词系乐府,起源于六朝时梁武帝的《江南弄》、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从历代词评文章看,认为词起源于乐府者大有人在,主要起源于汉魏时期。
南宋王炎《双溪诗余自叙》说:“古诗自风雅以除,汉魏间乃有乐府,而曲居其一。今之长短句,盖乐府曲之苗裔也。古律诗至晚唐衰矣,而长短句尤为清脆,如么弦孤韵,使人属耳不厌也。”
明人黄河清《续草堂诗余序》:“词固乐府铙歌之滥殇,李供奉、王右丞开其美,而南唐李氏父子实弘其业,晏、秦、欧、柳、周、苏之徒嗣其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略例》说:“填词缘起于六朝,显于唐,盛于宋,微于金元。”
李清照也认为词发源于乐府,她在《词论》中说:“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查看汉魏南北朝的诗歌、乐府,不难发现有大量类似词的诗章,如刘邦的《大风歌》,汉武帝的《秋风歌》,曹操的《气出唱》、《有所思》,鲍照的《代淮南二首》等等,几乎所有诗人都留下过长短句。
最有名的是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如第一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第十八拍:“胡笳本自出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馀兮思未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离兮受之应不容。”句子长短不一,是没有任何争议的配乐歌词。
《江南弄》相传为梁武帝所作:“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说:“梁武帝《江南弄》……此绝妙词,在《清平调》之先。”《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乐府题解》曰:“江南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若梁简文‘桂楫晚应旋’,唯歌游戏也。”按:“梁武帝作《江南弄》以代《西曲》,有《采莲》、《采菱》,盖出于此。”
起源盛唐说
南宋开始,就有不少人认为词起源于盛唐,并直截了当地说起源于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南宋黄升编集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之一,选录了这两首词,认为“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明徐渭在《南词叙录》说:“夫古之乐府,皆叶宫调;唐之律诗、绝句,悉可弦咏,如“渭城朝雨”演为三叠是也。至唐末,患其间有虚声难寻,遂实之以字,号长短句,如李太白《忆秦娥》、《清平乐》,白乐天《长相思》,已开其端矣。”
江顺治《词学集成》卷一引朱竹垞(朱彝尊)先生《群雅集序》云:“唐初以诗被乐,填词入调,则自开元天宝始。逮五代十国,作者渐多,有《花间》、《尊前》、《家宴》等集。”
也有把词的起源归于五代。南宋胡绩溪《苔溪渔隐丛话后集》:“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宋高宗),则尽为此体。”清先著、程洪在《词洁发凡》:“词源于五代,体备于宋人,极盛于宋之末,元沿其流,犹能嗣响。五代十国之词,略具《花间》,惜乎他本不存,仅有名见。唐人之作,有可指为词者,有不可执为词者。”
起源燕乐说
有的文人则从地域研究词的起源,分为宫廷说或民间说。
网上有篇文章叫《谈谈词的起源与律格》,作者就认为“词起源于宫廷歌舞则是无可质疑的”,因为“宫廷歌舞从商、周到唐、宋一直不断,汉代则设立了专门的掌管宫廷歌舞的机构乐府”,旧有的歌词不能满足需求,于是,皇帝便下昭征集文人来依谱填写歌词,这便是“词”的雏形。
当代学者更多地认为是起源于民间,认为教坊乐舞制度开始于隋,据记载,隋大业十三年十月于洛水之南置十二坊,唐高祖置于禁中,武则天改为云韶府,中宗复为教坊,唐玄宗开元二年另设内外教坊。可见,教坊曲与唐宋流行词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当代学者大都将词的起源定位于隋唐的燕乐。
章培恒、骆玉明在所著《中国文学史》“词的起源与敦煌曲子词”中认为,“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不仅说明了因乐写词的燕乐歌辞乃是词这一文学体裁的源头”,而且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例如《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写得都很传神。
学者们认为,敦煌曲子词中的民间歌词均与唐宋词格式相当。隋唐时,燕乐发展成宫廷乐种,据《新唐书·礼乐十二》记载:“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坐部伎演奏的是“燕乐”。教坊乐舞制度经唐、五代、宋、元、明,一直到顺治十六年,停止教坊女乐,才用太监来替代。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称,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认为,“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文章说:“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方面的缺陷。”
起源唐诗说
还有人认为,词是诗走下神坛后而兴起的产物。他们认为,唐代开元前后,诗体走向空前鼎盛,然后便衰败了,于是就出现了词。
南宋陆游跋花间集:“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趣浅薄。其间杰出者,亦不复有前辈闳妙浑厚之作,久而自厌,然梏于俗尚,不能拔出。会有倚声作词者,本欲酒间易晓,颇摆落故态,适与六朝跌岩,意气差近,此集所载是也,故历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者辄简古可爱。盖天宝以后,诗人常恨文不迨,大中以后,诗衰而倚声作。”陆放翁认为,《花间集》的诞生,是因为唐宣宗至唐懿宗的大中年间“诗家日趣浅薄”酒桌间便出现倚声填词,这些词“颇摆落故态,适与六朝跌岩意气差近”,于是收之成集。
但陆放翁却忽视了一点,就是唐词最早出现在开元或至德年间,最有名的是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清平乐》等,白居易也填词30多首,都在大中之前。天宝间张志和也是非常著名的词人。
明俞彦把词命名为“诗余”,他在《爰园词话》解释:“词何以名诗馀,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词亡然后南北曲作,非词亡,所以歌咏词者亡也。谓诗馀兴而乐府亡,南北曲兴而诗馀亡者,否也。”清张惠言《词选序》说:“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之以词,故曰‘词’。”
清王国维也认为是诗衰而词兴。他在《人间词话》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即久,染指遂多,自成俗套。豪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https://www.mangg.com/id14315/804219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