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男宠 > 宋朝不振的原因

?宋朝纵然猛将如云,但赵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成为一软弱的朝代,它的军旗从未在北方草原地带展开过,更不用说向东北或西北角延伸到中亚的腹地里去。它也从没有像汉、唐一样,占领今日越南之一角。要是不怕说得过于简单的话,我可以概括地指出,全宋朝319年的记录,无非是军事的挫败和退却,所有的例外则是以“货币”为名向北方少数民族购得的和平。但是,宋朝的这种不振是有原因的,下面就由我来向大家一一解释。

  

  北宋之东北是契丹所成立的朝代——辽。契丹属于鲜卑族一支,他们仿效中国朝代所成立的辽,也比宋早出现53年。辽之国君通文墨,他们的文字在公元920年即已出现,并曾接受过高丽、回纥、吐蕃的朝贡。在宋代出现之前,甚至在浙江称为吴越王的钱家也曾向契丹之辽朝贡。不仅契丹所占的中原领土有汉人的官僚管理,而且辽境后方,无数之官吏、文人、工匠、优伶、武术家和僧尼也来自中土,由是也可见其汉化程度之深。这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那些单纯的游牧民族所恃,不过疾风迅雷的冲锋力量。

  

  所以在公元10世纪,这些少数民族显然得到汉人指点,业已将他们的文化程度提高,以致宋朝所面临的边防问题与它以前的朝代不同。这些游牧民族已有农业基地,他们已筑城为防御战。北方地势之艰难对他们有利,同时他们也保存着动员的迅速和战场上的机动性,这些优势与他们草原上的生活习惯息息相通。契丹人与羌人虽常有冲突,但在对抗宋的时候却彼此一致。

  

  中国人缺乏坚强的民族观念也构成赵宋王朝的一大弱点。很明显的,假使所有汉人决心从外人束缚下求解放,这种解放战争当然有利于宋的军事行动。可是实际上双方之竞争只在大体上被视为一种朝代之间的冲突。古典文学重文化主义而轻国家主义,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曾经强调要是能使一般群众生活有助益的话,则向外来的主子臣服,即非不择手段,也算不得卑躬屈节。他的书中有一段提及舜为东方之夷人,周文王为西方之夷人。这句被所有有学识的汉人熟读而构成了与异族合并的根据。读书人态度如是,一般人民与在位天子的种族出身便毫不重要了,当然也用不着对民族观念发生顾虑。

  

  迄至今日较少为人了解的,则是赵宋王朝尚有它补给供应上的弱点。表面上看似乎不可能,南方地域大,物产多,人口众,在技术上也较进步,且有水道的便利。但宋军北伐其行动范围之大,包括支援百万大军,全要靠后勤绵绵不断的支持,而战线之长导致中原无力充分的供应,没有充足物资供应的军队,焉能不败?

  

  较少为人注意的是,辽人自得“幽云十六州”后,华北一带全部落入他们掌握,他们也向境内汉人全面征兵,辽兵将中有为数不少的汉人,而且辽国的税收与征兵都要经过政府的密切监视,达到行政上最高之效率,而其动员时所具有的伸缩性,更是必须经常维持一个庞大常备军的宋朝所不能比拟。

  

  操纵牧马的场所也与双方战力之盛衰有决定性的关系。《辽史》说得很清楚,与宋互市时,马与羊不许出境。这限制马匹南下的禁令,也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看出,画幅上开封之大车都用黄牛水牛拖拉,可见马匹短少情景迫切。马匹本来就在华北一带和北方草原繁殖,而宋朝华中受农业经济限制,其耗费极难维持,而且精密耕作地区所育马匹一般较为瘠劣。以致宋朝跟辽对抗后期,政府竟要向民间征集耕马以应付频繁的战争。

  

  终上所说,这些都是宋朝不能战胜强辽的原因,那么《男宠》的主角张俊又是怎么来改变宋朝的这种劣势呢?他又能否改变宋朝贫弱的命运呢?要想知道宋辽之战的结局,敬请收看《男宠》!

  

  呵呵,如果我说得有什么不对,还请各位书友大大多多指教!!!

(https://www.mangg.com/id13778/758820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