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大周帝国:开局诛杀赵匡胤 > 第242章 大理皇帝段素顺(特鸣谢书友 12035

第242章  大理皇帝段素顺(特鸣谢书友  1203…5930  的6张月票!)

    大周皇帝柴宗训在汴京新纳美娇娘纪倩为妃之时,大周收服与大理国境相接的西南夷之事,很快传到了大理国君臣的面前。

    大理皇帝段素顺是大理第五位皇帝,是广慈帝段思聪的儿子,大理太宗段思良的孙子。

    他于开熙十年(九六九年)继位,甫一继位,延众镇长宗奇、求州首领代连弄兔,率众在大理东部叛乱。

    为了平定叛乱,段素顺派都统、长皇叔、布燮段子标,都监三军、礼乐爽、长驸马、段彦贞等统军平定边寨,诛代连弄兔等,同时讨伐了郎羽、阿房、田洞,会集三十七部首领在石城(曲靖)会盟、颁赏。

    开熙十七年二月二十日早朝,段素顺与文武大臣商议大周之事。

    宰相高侯高迎熹出班道:

    “启禀陛下,昔年先帝时,曾遣使前往汴京致国书修好大周,其礼部斥我大理未称臣,而不应。

    臣观周帝郭宗训其人,英明神武,雅擅内政、军事,实乃中原皇朝不世出之名君。

    西南夷自“安史之乱”后,成为中原皇朝和我大理的缓冲地段,双方皆不攻取此地,维持了微妙的平衡。

    现今,周帝遣龙骧军杨业一军兵力,收取西南夷,足见其野心甚大,或意在我大理。

    臣以为,大周已败大辽,乃当世第一强盛之国,如今郭宗训野心已露,我大理当早做抉择。

    以臣之见,不如向大周称臣纳贡,求为附庸,如高丽、高昌例。”

    此话一出,朝堂上众臣议论纷纷。

    皇叔、司徒段子标出班道:

    “启禀陛下,我大理承继南诏地域,乃西南之大国,自太祖开创基业,立国已四十年。

    唐玄宗时,发大兵二十万二次伐南诏,皆被大败,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可见中原皇朝也不过耳耳。

    周帝郭宗训若敢兴兵来犯,臣愿统军如南诏时一般,让周军有来无回!”

    段子标自从开熙十年(九六九年)平定国中叛乱后,已成大理军中首将,威望很高。

    段素顺迟疑末决时,高迎熹道:

    “昔年与大唐之战,玄宗晚年已昏庸无比,杨国忠弄权,出征南诏的唐军毁于监军太监的瞎指挥,想不败都难。

    如今观大周,军队中职权分明,将领只有奉命统军出征权,平日里却无半点控兵权。

    而监军太监亦不能插手作战之事,出征时将领得以全权指挥军事,与大唐时不可同日而语。

    周帝郭宗训继位以来,武功赫赫,结束了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更击败了大辽,夺回了燕云十四州。

    如不及早向大周称臣纳贡,周帝迟早会伐我,届时必极难抵挡。

    而若是及早向大周称臣,可使其不伐我,且可广开两国商贸。

    以大周之人口众多,百姓富裕,互通商贸可使我大理国商业也兴盛起来,利国利民。

    陛下宜早做决断。”

    驸马、司空段彦贞出班道:

    “西南夷之地,少民部族众多,且已独立自治二百余年,其风俗、行事与大周大有差异。

    现今周帝郭宗训虽将西南夷收为国土,然而没有上十年的统治,此地都不可能稳固。

    西南夷不稳固,大周如何敢兴兵犯我大理?臣料西南夷与大周风俗大异,一个不好,便会发生叛乱,而地多山岭,周军平定不易。

    陛下不用急于向大周称臣,徒损皇室颜面。”

    争论来争论去,还是自诩乃西南一带大国、曾大败过大唐的强硬一派朝臣,占了多数。

    大理国的军事制度大体延续南诏,分常备兵、乡兵和夷卒三类。

    其中常备兵为少数精锐,数量不多,目前有二十万人;乡兵类似唐代府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可征募上限大致在三十万人。

    夷卒是从依附于大理国的少数民族部族中借调的士兵,自段思平建国起,每遇战事,大理国多借兵于爨东三十七部,往往能得二、三十万蛮族勇士。

    一向在政治上温和的大理皇帝段素顺,最终只得依了强硬派的提议,加派军士十万人前往大理东北边界的建昌府、东昌郡、石城郡三个州郡,防备大周。

    同时遣商队前往大周采购印刷的佛经。

    因大理国君民皆笃信佛教,佛经销量很大,而经济却颇为落后,本国的印刷工艺即比不上大周,印刷成书的价格也贵了许多,质量也比不上大周佛经印刷的精美。

    以前几十年,大理佛经皆是由西南夷的各少民部落,从大周采购后,加价卖给大理国商人。

    如今西南夷即已被收归大周国土,而大周对商贸历来持开放包容政策,税收也低,是以自此后,大理自派商队前往大周境内采购佛经等商品。

    柴宗训登位为帝十余年来,裁汰全国各地关卡,“考成法”整顿吏治,理顺社会阶层上升渠道,打压削弱权贵门阀势力,大力鼓励百姓从事商贸下,百业均兴旺发展。

    十多年的发展下来,大周印刷刻书业已遍布全国,成为一个从业人员众多的大行业。

    其中最发达的是四川成都和眉山地区,京城汴京、浙江杭州和福建建阳、麻沙地区,这些地方成为大周帝国四大刻书中心,并出现了蜀刻、浙刻、闽刻等不同刻书风格,带动着全国刻书业的蓬勃发展。

    其中又以成都一带刻书业即蜀刻最盛。四川是雕版印刷技术的发祥地,成都作为雕版印刷大藏经的基地而驰名全国各地,斐声国外。

    蜀刻本校勘精当,字体遒劲方正,行款疏朗,版式舒展,为刻本中的精品,为各国中印刷书之冠。

    据工部和户部的统计,大周目下已有印刷作坊八万余家,雇佣的工人数目在三百万人左右,已占全民人口的约一成。

    在朝廷“最低雇工月俸”制下,随着大周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已上涨至每月1两银。

    在目下大周社会物价下,一石米五百文钱,盐一斗八钱,1两银已足以养活一家八口人。

    而生存压力大减之下,大周百姓的消费种类日增,尚学之风也成了百姓们争相推崇的。

    一时间,大周百姓的儿童一代,识字率大增,国民素质提升也很快。

    (本章完)

(https://www.mangg.com/id119009/5679291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