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上半年,各国都在默默的关注着美国,以罗斯福上任为分界点,前3个月的银行危机是美国的又1轮恐怖的折磨,连带着世界各国也遭了罪。
其中最倒霉的莫过于法日俄3国,法国前脚金融爆雷,后脚又受到美国的冲击,政府再次倒台,不过想来法国人也不大在乎了。
日本“受灾”更严重,在经济上,日本经济主要受中英美3国影响,美国也是重要1环,再加上米骚动引发的各种暴动久久不息,尽管从中国得到了稳定贷款,但政府财政依然不容乐观。
俄国则是被法国波及,卢布与法郎挂钩固然帮助俄国走到了现在,并在与布尔什维克的斗争中占据了上风,但在大萧条中,俄国的应对能力也因此受到严重限制,再加上乌克兰大饥荒,刚刚有希望摧毁苏俄政权的俄国又有的忙了——
1933年2月,苏军发动突袭,成功夺回车里雅宾斯克,战局又僵持了下来,但无论是人力物力,苏军都到了极限,只能试图在欧洲掀起新的革命,否则根据地也难以存在。
而在罗斯福上任之后,其对内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新政”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
相比于胡佛,罗斯福在国会拥有更多的支持者,罗斯福更能博得议员们的信任;
在施政方面,为了推行新政,罗斯福将1批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律师、专家与学者组成智囊团,征询方针政策问题,确保政策的可靠;
而对于国家最基础的力量,通过“炉边谈话“方式,密切与群众的联系,避免了大规模的恐慌发生;
最后,他还与反对新政的最高法院进行坚决的斗争,并成功地改组最高法院。
而在对外关系上,罗斯福很清楚合作的必要性,“睦邻”政策在罗斯福手中进1步发展,并推行了新的“友好”政策。
前者起于威尔逊,但将其真正落实的是罗斯福,该政策主要针对的是美洲各国,这个政策的实质是在“平等”、“不干涉”等虚伪的幌子下对拉丁美洲进行侵略和控制。
如今,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亟需向外扩展市场。但由于前1时期执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的结果,美国同拉丁美洲国家间的关系紧张,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情绪异常强烈,美国对这些国家的留易额也大幅度下降。
在此过程中,英国又因为欧战而未能抓住这个机会重新占领美洲市场,最终使得这块蛋糕落到了中国的口袋中。
南美各国,尤其是智利、阿根廷、秘鲁等太平洋沿岸国家与中国关系密切。
南美洲是中国最重要的是铜矿石供应区,智利、秘鲁、墨西哥和阿根廷包揽了中国80%的铜矿石进口量。
南美洲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铁矿石供应区,巴西、智利的政府也很乐意与中国进行贸易,以此来制衡美国,抵抗美国的铁矿掠夺。
因为此时西澳洲大铁矿尚未被发现,澳洲如今的铁矿预估量仅2.5亿吨,探明量不足1亿吨,是1个贫铁国,所以澳大利亚政府是禁止铁矿出口的。
除此之外,南美各国的农林产出、稀有金属矿物、硝石等也都是中国所需要的原料,双方之间的贸易情况自然是非常的好。
但是,左念微很清楚,罗斯福是1个难缠的对手,他如今将美国的美洲外交政策带回了“门罗主义”的道路,将会大大加深对美洲各国的控制。
在“睦邻政策”的指导下,罗斯福决定利用“泛美会议”来加深对各国的影响。
19世纪早期,在南美政治家西蒙·玻利瓦尔的倡议下,美洲各独立共和国于1826年在巴拿马的巴拿马城召开了第1次美洲大6会议,又称巴拿马大会,这也就是泛美会议的前身。
1880~1914年,美国鼓吹整个西半球地区具有共同的感情和共同的利益,试图在整个西半球范围内组建1个国家联盟。
而在美国国务卿詹姆斯·布莱恩的倡议下,第1届泛美会议于1889年在华盛顿举行,1901年在墨西哥召开第2次泛美会议,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4届美洲国家国际会议上,建立了泛美联盟,成为1个常设机构,并由美国国务卿担任常任主_席。
但由于美国在这1时期在拉美采取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径,拉丁美洲各国对美国的动机抱有怀疑与担心,所以在20世纪的前30年对美国的建立国家联盟的想法不太热心。
又由于历史文化上拉丁美洲与欧洲大6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拉美国家甚至出现了想通过国联实行联欧抗美的趋势。
1933年12月,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举行的第7次泛美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赫尔代表罗斯福政府首次签字同意美洲各国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表示要放弃对美洲各国的“干涉权”,正式宣布了其“睦邻政策”后,泛美主义在美洲大6重新抬头。
1934年5月29日,罗斯福签署了1项条约,废除了1903年签订的允许美国干预古巴事务的“普拉特修正案”,而美国将保留对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的支配权;在墨西哥放弃驻军的权利;在海地和尼加拉瓜撤出了美国占领军;在巴拿马放弃其干涉内政的权利。
当然,不干涉他国内政,这不过就是笑话,这位罗斯福总统倡导“睦邻”的同时,派了3十艘军舰前往古巴干涉1933年的古巴革命,1934年美国又通过其训练的尼加拉瓜国防军谋杀了尼加拉瓜的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大4在支持与扶植拉美地区反动独裁政府。
在开展外交活动的同时,美国与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增加对拉美各国的“经济援助”,通过1系列的手段,美国垄断组织控制了拉丁美洲的铁矿、铜矿、金银、锌及石油的开采,攫取了超额的利润。
而在对外政策上,美国奉行“友好政策”,旨在追求与各国的合作,保持世界和平,以保证每个能够获得安全的恢复环境和贸易。
罗斯福提议与英国和中国改善关系,加深与欧洲的联系,并谋求与苏维埃国家建交。
但是,当面对各国提出的贸易合作时,罗斯福依然保持了沉默,事实上,罗斯福在他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就已经告诉了所有人:“我将不遗余力,通过国际经济重整来恢复世界贸易,但是我们自家门前的危急状况不能排在世界贸易状况之后”,直接了当地让经济会议的与会者知道,若他国拟定的经济复苏计划不利于美国,他将全面抗拒。
相比于胡佛,罗斯福显然更难糊弄,尽管代表赫尔1再强调协议是暂时性的,并且充满允许美国日后反悔的有利条文但他们的努力尝试最终还是没有改变罗斯福的决定。
美国不愿意签署任何有关货币的短期或长期协定——
1933年6月,正在北大西洋的游艇中度假的罗斯福发表了声明:“考虑到1931年和1932年的情况,我认为任何1项不明确的协定都会在我国引起不必要的担忧,这样的风险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什么叫不明确呢?
难道要在你美国开会,然后签署你美国提出的协议才“明确”吗?
罗斯福否决协议的决定引发了与会各国的广泛的批评声浪,英国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表示担心“罗斯福的决定将破坏经济会议的成果”。
1933年6月22日,在伦敦的正式会议上,法国币制调查委员会特派报告员乔治·博内则直接“气炸了”,在会场内大声痛骂罗斯福和美国代表,称这是对世界的犯罪。
即便是涵养比较好的中国和德国代表也面色难看,美国代表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也只能向在场的众人不断的解释,但罗斯福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目前的会议成果与美国国内脆弱的情绪相比,孰轻孰重,罗斯福显然是能够分得清的。
但是,罗斯福依然与各国做了1个君子协定,约定了将在不久的将来召开关税会议,但由于此前的两次经济会议的失败,各国对于美国的信心实在有限。
但是,罗斯福推行的“友好政策”在1定程度上改变了各国的看法,新的信任正在构筑。
在拒绝了该协议之后,罗斯福仍专心于自己的新政,结束度假后,罗斯福回到了政府,此时,《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1大批法案的实行开始阻止美国的衰落。
维持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对外贸易,限制农业生产以维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场主破产,规定协定价格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制止企业倒闭......
1系列法案和应对措施的通过和推行的过程充分的展现了罗斯福的魄力、政治手腕以及其所领导的政府的效率。
“强权是手段,不是目的”,强人能够创造奇迹,前提是这个强人本就明白这句话,并能够做到言行如1,而罗斯福正是1个这样的人。
(https://www.mangg.com/id117790/5679284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