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动起来的大名
过完年陈景恪就发现,福清有点不对劲儿,神神秘秘的,几次回来都不在家。
问仆人,都说去上香了。
他很是好奇,这姑娘以前没烧香拜佛的爱好啊?
不过贵族女子多喜欢烧香,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至于为啥,自然是闲的呗。
女性地位低下,不能出去做事。
家里有钱不愁吃喝,天天闲着无所事事,也就只能发展一下业余爱好了。
这个年代,除了烧香拜佛还能干啥。
但很快他就发现情况不对,这姑娘咋越来越忧郁了呢。
莫非是看佛经看出心理疾病来了?
以前她也对此言深信不疑,可现在由不得她不疑神疑鬼了。
福清小心翼翼的道:“您说,会不会真的是永昌侯的事情,让老天不高兴了。”
没想到这事儿竟然刺激到了福清。
这下陈景恪坐不住了,连忙拉住媳妇一番交谈,终于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我二十九才有了你。”
即便福清贵为公主,也难以避免此类事情。
直接就是不会生,偷偷的吃药治疗云云,谣言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谁知道陈远和冯氏也很冤:“我们从来都没提过孩子的事情啊。”
一年不要孩子,那就等着吧。
当然,别人倒不是传她不会生什么的,而是传的另外一件事情。
她确实去拜佛了,也确实有了心病。
陈景恪恍然大悟,这才知道症结在哪。
当时徐达高兴的摆了好几桌邀请好友庆祝。
陈景恪顿了一下,苦笑道:“我都和你说过了,那是骗永昌侯的,天下怎么可能有那样的药。”
“咱们已经努力几个月了还不见动静……”
冯氏说道:“虽然我很想抱孙子,可咱们家的情况我很清楚,怨不得人家公主,我怎么会催她。”
“伱要是能在三十岁给陈家生出孩子,我和你娘就烧高香了。”
福清点点头,但很明显心中依然存着疑虑。
陈景恪知道,这种神神鬼鬼的事情,一旦她产生怀疑就很难打消,只能从别的地方想办法。
冯氏也很无奈的道:“是啊,咱们家就这种命,子嗣困难。”
还有一部分压力来自于其他人。
陈远却摇头道:“你娘说的不是天谴的事情,是咱家……”
去年末徐允恭随凯旋大军回京,只待了半個月就又跟随蓝玉匆匆前往辽东。
到了结婚年龄不结婚,就会有人传谣言,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结婚半年不要孩子,也同样会有人传谣,是不是身体有问题?
“咱家就这种命,赖不了人家公主。”
“你祖父妻妾两人,四十二才有了我。”
用科学怎么解释?
“就这么和你说吧,你曾祖父妻妾四人,三十八才有了你祖父。”
结果过年时候他媳妇就被查出怀上了。
“你娘就是当时家中无后才收养的孤女。”
她和徐允恭的妻子年龄相仿,人家半个月就怀上,她努力三四个月还没动静,也难怪会有压力。
陈景恪很是无语,连忙开解道:“以前没怀是咱们不要,最近才开始努力,哪有那么快啊。”
天谴。
陈景恪别提多惊讶了,还有这种事儿?
比如减轻家庭带给她的压力。
只能说,基因这种东西实在太神秘了。
但不是读佛经读傻了,而是一直没怀上孩子。
福清摇摇头,说道:“徐允恭上次回京只待了半个月就走了,嫂子上个月就怀上了。”
陈景恪还以为她说的‘天谴’的事情,连忙又解释了一遍。
于是他就将此事告知了父母,让他们不要催促孩子的事情。
“她刚来家中,就有了我。”
他将此事告知福清,总算是缓解了她的心理压力,不再每天疑神疑鬼。
陈景恪怕她太闲了胡思乱想,就催促她继续写驸马传,还把《海盗》第二部的构思讲了一遍。
让她没事儿多琢磨琢磨写作。
总算是暂时将此事给解决了,陈景恪也松了口气。
很快他就发现,为啥福清会面临那么大压力了。
因为没多久,朱元璋、马皇后、朱标、徐达等人,都相继问了他类似的问题。
你不是说等公主十八岁要孩子吗,为啥这么久了还没动静?
连他们这些日理万机的大人物,都会操心这件事,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
估计平日里福清没少被人问这个问题。
对此陈景恪只能不厌其烦的,将家族情况说了一遍又一遍。
之后果然没有人再问,但他们是不是真信了,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总之这件事情算是告一段落,陈景恪终于可以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首先是楚国那边的详细情报传回,包括土地情况、土著情况、气候条件等等。
同时还带回了另一个消息,第一个落脚点已经建好,可以开启后续移民了。
于是,早就准备好楚王朱桢,带着两千户百姓,和大量的粮食农具、耕牛、铁器等物资乘船出发。
出发那天,朱标带领满朝文武前来送行。
临上船前,朱标担心的道:“六弟,保重身体,大哥等你年底回来团聚。”
朱桢心中非常的舒服。
不论这话是真情实意还是场面话,都比什么一定要管好楚国,不要忘记朝廷什么的要中听的多。
这种场合本来是轮不到陈景恪露脸的,但朱桢却主动找到他,说道:
“陈伴读可还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
在众人的注视下,陈景恪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
“楚王一路顺风。”
之后朱桢就登船出发,船队会从长江入海,然后一路向南到达泉州。
经过修整补给之后,直达楚国。
送走朱桢,朝堂却并未恢复平静,反而变得更加繁忙。
没别的。
迁都。
耗时两年多,洛阳城终于修建完成。
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很多东西都要事先做准备。
太子朱标再次启程,前往洛阳坐镇。
这次他可是带着整个东宫一起去的,顺便还带走了半个朝堂的官吏。
这些官吏包括六部等各个衙门的人员,他们的目的就是在洛阳将架子搭起来。
为后续整体迁徙做准备。
接着,朱元璋任命了洛阳城的大小官吏。
然后从应天迁徙了一部分百姓过去。
同时还从江浙、两湖、川蜀、云贵等地,各迁徙部分百姓前往洛阳定居。
总人数达十五万。
这将是洛阳城的第一批百姓。
这还不算完,朱元璋又下旨拆分应天。
这其实是陈景恪的意思:“应天实力太强,作为京师自然没有问题,可作为陪都会抢了洛阳的风头。”
“且地方太强,也不利于中央集权。”
此时的应天,地界包括了后世的安徽、江苏和上海。
地域之广阔,经济实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未来大明肯定要发展工商业,这里的实力只会更强。
到时候真的有可能会出现,陪都反过来压国都一头的态势。
而且地方势力的话语权太重,也确实会影响朝廷的政策,最后好处全让他一个得了。
朱元璋虽然看不到未来,但仅凭眼下他就知道,应天太强必然是隐患。
群臣自然不会反对,他们比谁都希望大明能平稳。
于是,就将应天一分为二。
一为江苏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江苏省,省治自然就是应天城(南京)。
另一个省的名字就比较有争议了,大家取了很多名字。
最后朱元璋拍板,凤皖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凤皖省,省治就放在了凤阳。
凤取自凤阳,朱元璋的老家。
皖是因为此地为古皖国地界,取历史悠久之意。
对这个名字,自然没有人会反对。
这时陈景恪又不安分了:“陛下,湖广的地盘也大啊……”
朱元璋看了看地图,然后湖广变成了湖南和湖北。
陈景恪又说道:“陛下,陕西……”
朱元璋脸一黑:“你闭嘴,陕西现在还有一半在北元手里,等夺回来再说。”
“康藏……”
“你想把康藏的首领都逼反吗?还是你准备带兵去征服他们?”
陈景恪悻悻的闭上了嘴。
心中则想的是,等枪炮造好了,你看我怎么让那些奴隶主变得能歌善舞的。
大明这一轮虽然没有推行什么新政策,但动静可一点都不小。
不论是分拆行省,还是迁都都是大事,可怠慢不得。
与之相对应的,对外方面就略微收敛了锋芒。
南洋方面,也并没有再对别的藩属国产生什么想法。
中南半岛的战事也告一段落,安南被灭,占城名存实亡。
其他各势力也反应过来,大明这是司马昭之心啊。
然而已经晚了。
大明是他们自己请过来的,岂不闻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
比起赶走大明,他们更害怕自己被攻打。
现在大明主动停下脚步,宣布行动结束,他们反而都松了口气。
至于安南和占城……他们自取灭亡,大明天军来的好。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朱元璋封朱棡为安南总督。
然后派遣了大量文官前来任职。
这一点比历史上的朱棣,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朱棣派人打下交趾,派遣到这里的官吏,大多数都是从两广地区招募的。
这些人粗通文墨,又没有升迁途径,到任后会干什么可想而知。
交趾行省贪腐之风盛行,可以说无官不贪。
朱棣信任宦官,派太监马骐前来镇守。
马骐到任后横征暴敛,变着花样的压榨当地百姓。
最后官逼民反,当地百姓活不下去,纷纷造反。
更奇葩的来了,马骐害怕交趾的高官权势过大,不肯调拨军队给他。
逼的交趾高官只能带着几百老弱病残去镇压叛军。
最后叛军做大不可制,为后来明军惨败死伤十余万埋下了隐患。
熬到宣德朝,大明的交趾战略全面失败,正式失去了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大家都痛骂宣德名不副实,丢弃交趾。
殊不知,一切祸根都是朱棣埋下的。
他用二十年时间,成功的让生活在中南半岛的人恨上了大明。
等到宣德继位,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了。
就算宣德继续出兵击败了反叛大军,民心尽失的大明又如何维持统治?
还好,朱元璋不是朱棣,他很清楚如何才能治理好一块地方。
更何况还有马皇后、朱标、陈景恪、朱雄英等人出谋划策。
这次他派到安南的,全部都是经过系统培养的官吏,很多还是去年出使高丽的文人。
而坐镇交趾的,更是经验丰富的朱棡。
朱棡没有横征暴敛,相反他的一系列政策,全都是与民修养生息的。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中南半岛其实是半奴隶社会。
部落里的普通人,是部落首领的私产。
首领经常会将自己的部民卖给别的势力……
在当地这些事情可以说习以为常。
而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隋唐以前的俚僚人头上。
也就是冼夫人、冯盎他们所在的部落。
后来随着俚僚人南下,这种生活习惯也被带到了中南半岛。
而朱棡到来之后,给当地百姓编户齐民分配土地。
虽然遭到了当地大户的抵抗,却成功收获了民心。
接着,他又拿着大明新宗藩法原地推行。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在中南半岛流传了数百年,已经逐渐成型的喃文至此失传。
或者说,只有专门研究这种文字的专家才懂,普通人连知道这种文字的都很少。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开发中南半岛,也为了更好的经略南洋,大明宣布了琼州开发计划。
给予了琼州政策上的优待,并移民驻军。
琼州就是崖州,中原王朝传统意义上的领土。
大明开发这里,基本没有什么人反对。
就连生活在当地的黎人,都非常高兴大明开发这里。
毕竟,朝廷给的政策是相当优渥的。
编户齐民,分配土地,分发农具耕牛种子,五年内免除一切赋税徭役。
为了教化当地百姓,大明还派遣了大量读书人,在此地开办学堂。
这些政策,以前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竟然如此轻易就获得了,哪会有不欢迎的道理。
百姓安抚好,水师驻扎在此地,和驻扎在交趾的明军相互照应,震慑整个中南半岛。
同时也是对两广地区的蛮夷的一种威慑。
大明的南方总体策略就是如此。
但在北方就是另外一种样子了,过完年蓝玉就率军深入漠北,寻找北元王廷。
(https://www.mangg.com/id117509/5679289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