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 第493章 朕死之后,管他洪水涛天

第493章  朕死之后,管他洪水涛天

        赵与芮缓缓点头道:“众观历史,大部份开国君主,都比较贤明,亡国的帝王大都比较昏庸,当然,这不是百分之百的,也有例外,朕是说大部份。”

        魏了翁重重点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但有时候开国君主再贤明也没有用,后继者不给力,王朝一样会灭亡。”

        隋王朝开局这么好,就因为出来一个广神,顷刻间化为乌有。

        一个皇帝的好坏,喜恶,轻易就能决定一个王朝的盛衰。

        在赵与芮看来,无论自己多么努力,一旦后代不争气,大宋朝也得早晚完蛋。

        “所以说,王朝更替,天有注定,很多事情,咱们不能强求,当年赢政称始皇,梦想大秦千秋万代,结果二代就亡。”

        “朕如今在位,大宋所向无敌,雄霸四海,威极宇内,但又如何?谁知道朕死后,大宋会不会亡,赵家还有没有江山?”

        魏了翁听的脸色大变,没想到皇帝居然敢这么说自己的江山。

        至于后面会不会大乱,皇帝还是不是赵家人,关他屁事,只要他位上,他的大宋达到他的预期就好。

        几十年后我赵与芮死后,朝廷还姓不姓赵,是不是叫宋朝,他其实根本不在乎。

        这可不是赵与芮自己想想的,后世欧洲立宪制也好,罗马之前的议会也好,都有成功的经验在那。

        “后世的帝王们都在吹捧他的大禹治水,其实是为了帝王们自己的私利,确保自己得位的名正言顺。”

        “历朝历代混乱的根本,就是大伙都不讲规矩,都不按律法来办事。”

        “当年尧传给舜,舜传给禹,成为千古美名。”

        片刻后,他脸上充满了佩服之色,皇帝赵与芮果然是千古一帝,比任何皇帝都想的开。

        他现在是皇帝,所以他要皇权,一旦他不是皇帝,他肯定举双手赞成立宪,要成立议会,这就是人的本性,万事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想。

        我死之后,谁管洪水涛天?

        所以赵与芮各种改革,开启明智,分封诸王,在律法里写进别人看来不可思议,会引起动乱的条约,除了为限制后面皇帝的皇权,也是不在意后面大宋还是不是大宋,是不是赵家。

        “到了禹的手上,他是第一个破坏了规矩的人,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他从来没有想过赵宋能千秋万世,更没想过皇权一直高高在上。

        但赵与芮想的更多,即便他是皇帝,拥有高高在上的皇权,他也希望在他年纪大了之后,慢慢限制皇权,让所有人按他制定的规则来办事。

        赵与芮相信,即便后世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一旦当上皇帝,必然想的,也是如何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很多国家现在还有皇帝,照样正常运行。

        赵与芮的想法太超前,别说在普通人,在后世很多人眼里,也会觉得不可思议。

        “朕想设定一個次序,让所有人也好,后面的皇帝也好,大伙都按着次序来办事。”

        “咱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他手上丧失殆尽。”

        “商朝之前,帝位都是禅让的,天下人有德居之。”赵与芮继续道。

        “如果所有人都能按照朝廷的律法办事,用规矩来管理这个国家,那皇帝昏不昏庸,有没有奸臣,都不重要,也不会乱及天下。”

        没错,在赵与芮看来,大宋江山只是他赵与芮的,不是赵家的。

        “在朕看来,禹破坏了规矩,把有德居之,改成了子承父业,实际是我华夏第一罪人。”

        魏子翁目瞪口呆,没想到皇帝越说越离谱,但不知为什么,他居然听的有些激动。

        更不敢相信皇帝真有这样的想法。

        “无论是现在,过去,还是未来,天下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到了朕这个位置,都会想着把皇帝之位,传给儿子,最好能千秋万代——成为万世之大秦”赵与芮这时自嘲的笑了:“魏卿你不知道--”

        “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在乎百姓的死活和民族的命运,他们只会在乎自己的儿女的权利和生存。”

        “他们会认为朕的一切改制在现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他们会认为现在百姓和大臣们是无法做到的。”

        “我们还没有做,很多人已经认为我们会失败,因为他们连试的勇气也没有,更因为他们坐在朕的位置上,他们一定不会愿意去试--”

        “当然,朕不是说朕会禅让,朕是要制定一个与众不同的次序,让帝位有序传承,希望真正能千秋万代。”

        至于赵与芮说的是什么次序,魏了翁听不懂,但隐隐能明白。

        这绝对是今天,甚至和皇帝认识十几年以来,最让他震惊的消息。

        魏了翁听到最后,再次跪下:“陛下大公无私,一心为了天下百姓,臣此生能与陛下共事,何其幸也——”说罢老泪纵横,已经忍不住哭了。

        赵与芮开头说改朝换代的三大弊端的前两个。

        这个就是用限制皇权和臣权来对付。

        这些年赵与芮小事都让内阁处理,大事才由他处理,后期慢慢让大事也让内阁处理,逐步消弱皇帝任性的权利。

        但内阁不掌兵,也没有兵权,而且内阁成员多达十几二十几人,有相互制约的作用。

        下一步就是用后勤供应和移镇,来限制外面军头的权利,这种事后世也有经验,最简单的就是移镇,地方总督或统兵大将,五年一移,人走兵不走。

        赵与芮从前年把蒙古逼走之后就正式开始,军中副将以上都是五年调迁,大空间换位,北方的将领到南方,南方的到东面,西面的到北方,临安的到海外,基层军官也是如此,五年一到都要迁驻。

        海外驻兵也是五到十年全部轮换,通过种种措施,对皇帝也好,权臣也好,军头也好,都能起到有效的限制作用。

        以前宰相们还能决定武官的升迁和调任,所以宋明两朝,地方大将都会拍京师宰相首辅的马屁,连戚继光都知道拍张居正马屁。

        但在赵与芮这里,和后世一样两套系统。

        <div  class="contentadv">        武官归武官,文臣归文臣。

        武官由兵部统筹,包括内阁首辅和吏部,都不能决定兵部的事宜。

        以后兵部尚书也全部是前面退下来的高级武将担任。

        任何文官不能在兵部任职。

        从元贞七年到现在,赵与芮用了四年时间,已经把兵部所有官员,全部换成武官,且写进律法,以后不得由文官进兵部。

        做到兵部侍郎以上的,更是要亲自带过兵,上过战场,立过战功的退役军将才行。

        所以赵与芮说要大家按规矩来行事。

        如果大宋都按律法,按规定要决定兵部和武官的任免,调迁,朝廷文官也好,首辅也好,他们决定不了武官命运,武官们就不用拍他们马屁,也不用和他们拉好关系,而文官决定着他们的后勤和供应,和调整(包括五年移镇的事),双方就相互制约,相互制衡。

        至於于对皇权的消弱,后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学,赵与芮肯定也要试试,为啥要这么干?因为他爽了就行。

        赵与芮当天和魏了翁聊了很多,魏了翁也基本了解皇帝陛下的意思,皇帝现在相当集权,也是为了平定蒙古和拓展国土,基本打算在六十岁后就要开始消弱皇权和勋贵。

        而在消弱皇权和限制地方勋贵等方面下手,就必须得到没有私心的官员支持和推广。

        魏了翁的儿子魏近思,将来会进内阁当首辅,秦卓和他会在任上,专门为皇帝挑选开明的,经过大学新教育的,在海外有丰富经验的官员,一起和皇帝推广这些改制。

        那些还忠于儒家思想,认为君权神授,比较愚忠的官员,以后会逐步被赵与芮清出朝廷队伍。

        赵与芮也很明确的和魏了翁说了,你和你儿子魏近思两代人都会进内阁,任首辅,但魏家之后,皇帝不会再关照,想当官也好,干什么也好,都得靠他们自己。

        以后当官就是科举,凭实力考试,考不上就没办法。

        赵与芮制定了制度,大伙就按制度来,谁也不能破坏规矩。

        魏了翁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现在开始就要在天下官员中挑选年轻的,开明的,为将来改制准备,培养。

        其中最难的就是私心,因为皇帝说的没错,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会有私心。

        说完这些,赵与芮突然问:“魏卿虽然当年支持迁都燕京,但朕看的出来,魏卿心里应该不是很认同。”

        魏了翁也没有否认:“陛下无论做什么,臣都是全力支持的。”

        他虽然没说反对,但意思是很明显。

        “卿以为,燕京为何不好?”赵与芮笑问。

        “蒙古人被逐驱后,北方已经无大敌,我大宋的城都快建到贝加尔湖,京师在那位置,似有不妥?朝廷现在全力往西,甚至要进入波斯湾,为何不往西迁?”

        按大宋的版图,现在控制力已经到了阿尔泰山附近,军队到了波斯湾,魏了翁认为,迁都最好迁西安,更加能加强对西面的控制。

        “燕京现在不算中心地带。”赵与芮这时又走到地图边上,指了指贝加尔湖北面,海叁威东北面。

        “这些地方将来可能是罗斯公国的,他们也喜欢往外扩张,咱们要抢先一步,在远东一片抢下更多的领土。”

        “贝加尔湖以北现在是没什么人,但咱们可以不停的移民,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将来争取迁个上千万人到这些地方,那咱们的燕京,到时就成了中心地带。”

        “而且北方被金蒙统治多年,百姓们还不是认同汉人的身份,迁都北方,有拢络北方汉民之心的意图。”

        魏了翁听赵与芮这么一解释有点明白了。

        现在燕京好像在大宋边缘,大宋主力往西扩展,但将来往北迁民扩展之后,燕京就变成大宋的中心地带了。

        说实话,从地图上看,燕京以北的大片区域,虽然没人,但比大宋现在还大。

        将来如果全部占据,并移民上千万过去,再繁衍生息,几百年后,贝加而湖以北也有几千万人口,那燕京就是妥妥的大宋中心地带。

        如果迁到西安,反而离北方太远,控制力会不够。

        赵与芮是想到了几十甚至上百年后,而大伙都只是看到现在。

        魏了翁没再多说什么,只是心中还在想,贝加而湖北地广人稀,冰天雪地,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老要占下来。

        可想想皇帝说的也没错,你大宋不占,以后被别人占了,那别人随时就可以南下了。

        赵与芮在说服魏了翁父子支持对自己后面的改制同时,大宋在远东地区的又一座大城也正在完工。

        元贞二年,宋军在窟说岛(库叶岛)设水师,驻了三个营,一千五百人。

        接着就开始在窟说岛西南方五十里处设据点,先是建了个堡,主要用来囤结物资。

        元贞三年四月开始,宋军在迁移了五千户高丽人和一千户野人之后,在窟说岛西南五百里左右建库叶城。

        从元贞三年到现在十一年,整整八时间,宋军轮换的驻守兵马都换了两批。

        宋军陆续迁移了一万户高丽人,三千户野人,加一万五千户宋人(包括以前的契丹和女真),终于用八年时间建城了远东第一大城库叶城。

        库叶城建在阿里门河(乌苏里江)东侧,紧靠着阿里门河,开始规模为一万人左右,后来随着移民也是越建越大。

        目前城中有宋军一将三千人驻守,加近三万户各族百姓(主要有高丽,野女真,契丹,女真,宋人等),共计十几万人,和新建的长春城,海叁城都归属辽东府。

        库叶城也是辽东省省城沈州之外,最大的一个城。

        当时很多人也不理解,这里距离临安五千多里,距离燕京就有四千多里,为啥朝廷往这里移这么多人,并把这里发展成一个大城。

        现在魏了翁能明白,赵与芮那时就想迁都燕京了。

(https://www.mangg.com/id114664/16515703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