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老国医
今天讲讲中医。
中医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因为中医粉和中医黑都比较多,不管你站哪一方,都会得罪人。
所以嘛,按照咱们一贯的风格,我们不站任何一方,我们只说亲身经历的事情。
我有一个小读者,她大学念的中医专业。
我当时还比较迷恋中医,主要是中药的名字太美了,什么雪茶、青黛、蝉衣、月见、水苏、苁蓉、明石、柏仁、朝颜、贯众、商枝、绥草,这哪是中药啊,分明是一个个明眸皓齿的姑娘名字!
所以我很兴奋地问她,你们每天是不是在讨论中药药性,偶尔去深山采药这种?
她说,屁嘞!我们每天除了背诵《黄帝内经》那些鬼东西,更多是学习西医,其实就是把中医的东西,用西医理论来解释,所以学习西医的时间比中医还长。
她就觉得很吃亏,早知道不如学中医去了,这不是坑人嘛,人家是双学位,他们是学习要学双学位,毕业发证单学位!
为了严谨一些,我又请教了一个读者,她是广州一所中医名校的博士后。
是的,博士后。
我问她,是不是中医读到博士以后,学习中医的时间就超过西医了?
她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比本科还严重。她自己是临床型硕士,平时开药都是开西药,中药都是象征性的。而且博士以后,主要就是养老鼠、细胞等做实验,连医院都很少进了。
她自己也觉得很无奈,但是不发表论文什么的,在医院就很难晋升,所以造成了一个死循环,越来越不懂临床了。
后来她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个很有名的中医,跟他学习了一下,简直像打开了医学新大门,和课本上说的完全不一样。
她才发现,中医并不是学校里能教出来的,这东西有点儿像江湖门派,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独特的修行之道,有自己的武功秘籍,要想学习好,就要先拜一个好门派,去学校学习是没用的。
所以有人说,中医比较像玄学,就是这个意思,中医这个啊,得靠缘分,也要看悟性。
讲两个我亲身经历的两个中医故事吧。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前几年在北京谈《鬼藏人》电影改编时。
影视圈都是夜间动物,谈合作都是在晚上。
我们当时的生活是这样,每天睁开眼就是下午了,然后制片人开车接我,我们先去吃顿饭垫垫。
这顿饭是正餐,所以一般吃点儿压饿的,我们当时比较喜欢吃四季民富烤鸭。
吃完烤鸭后,状态逐渐回来了,那就准备谈事,一般是约导演去酒仙桥那边的红房子酒吧,大家喝点儿小酒,然后开始各种胡吹。
这种混吹吧,很长见识,好多很好的创意就是从这种胡吹里找到的感觉。
我当时合作的制片人,也在参与另外一个项目,是天下霸唱故事改编的一个网剧。
当时操盘这个网剧的,是一个很年轻的团队,大家热火朝天,在那里各种畅想,这剧怎么做啊,又没多少钱,故事又没法用。
大家往往说不了几句,就开始扯到其他话题上,也没人在乎,就这么一路海聊过去,消耗掉整个晚上,也挺好的。
有时候聊到半夜两三点,觉得不行,他妈的饿了!
我们就去东城那边一家日本烧烤店,或者直接去簋街,在那边吃顿饭。
大家狼吞虎咽吃完了,就坐在那里继续海聊。
等聊到早晨,再换家地方吃个早点,也确实他妈的折腾够了,那就打道回府,各回各家睡觉去。
肯定有人问,有没有妹纸?
影视圈确实妹纸多,而且北京这块儿很放得开,没上海那么扭捏,大家看对眼了,一个眼神就一起走了,大部分都是你情我愿的,也没那么势利。
不过呢,咱们实话实说,主要还是看脸……
但是这种局啊,还真没有人带妹纸。
说实话吧,太累了,等折腾完全套后,你除了想睡觉,你什么都不会想干的。
用我那个制片人的话说,他有一年去山西介休谈一个影视投资,当时合作方很贴心,给安排了几个软妹纸。
当晚在夜总会喝成了傻逼,被两个妹纸架到了酒店,他倒头就要睡。
妹纸觉得不对啊,这不行啊,客人没陪好,明天要挨骂的!
妹纸就说:哥啊,你就算帮帮忙,好歹让我给你做点儿啥啊!
他想了想,递给他手机:那我先睡了,你到点儿给我偷个菜吧!(当年偷菜游戏很火,要定点抢菜)
所以说做影视的人啊,身体都不太好,要不然颈椎有问题,要不然就是肠胃有问题,就这样每天熬着啊,怎么可能好。
所以他们都和医生很熟。
后来我有一次感冒了,制片人就给我介绍了一个医生,一个很年轻的中医,还是个台湾人。
那个人住在酒仙桥一个小区,连个行医执照都没有,说白了,就是无照经营。
我当时一听,就觉得这事情不靠谱,但是想想,我这个制片人好歹也是个小红三代,也不至于做托,那就先去看看吧。
我去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他住的小区是个明星小区,像高圆圆父母,就住在他楼上,偶尔在电梯里还能遇到。
我啊,也想看看明星住的小区是啥样的。
结果一进屋,先看见一尊一人多高的佛像,然后客厅里全摆着一张张床,看着简直就像邪教基地一样。
而且最要命的吧,台湾人说话特别扎心,跟林老师差不多。
不,他还不如林老师,林老师好歹还有点儿文采,听听也算是长见识。
这个台湾人啊,就是那种特别欠揍的样子,分分钟想让你出手的那种人。
他这人别的不会,就会一招:扎针。
这点和林老师也很像啊,林老师也是就一招:扎心。
当时我过去,他就看了我一眼,就跟我说,扎针吧!
我就问他,中医不是号脉吗?要不要把把脉?
他问我:你是中医吗?
我说:不是。
他说:那你凭什么说中医就是号脉?
我:……
他说:伸出你的右手。
他这是要号脉了。
我又问:不是说男左女右吗?
他又瞪了我一眼:那是骗你这种傻子的。
我:……
他号了号,眉头皱在了一起。
我有些紧张,赶紧问:没事吧?
他还是那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今年还死不了。
我:……
我跟你们说实话,要不是那哥们高高壮壮的,我怕打不过他,老子当时真就出手了!
不过他这时候说了一句话,打消了我的念头。
他说:你近视眼吧?
我点点头,我近视四百度,不高不低,所以一般不戴眼镜,但是看着还是有些模糊。
他指了指对面:能看到哪里?
我使劲看了看,指了指一座大楼。
他:躺下,扎针吧!
我说:要不然我再看看。
他:怕死就说怕死——
我:——扎!
<div class="contentadv"> 这是我这一辈子第一次扎针,眼睁睁看着一根根银针扎进脑袋里,还是挺恐怖的,我还庆幸幸好刚才没得罪他,要不然他手底下一使劲,不给我扎成白痴了。
扎完针之后,他打开了一个开关,开始通电,这一下子有感觉了。
确实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有一股气流从你的天灵盖往下串,它是顺着一个个穴位走,也就是顺着银针走,一直走到你的足底,然后你就觉得全身上下都暖和了,很舒服。
我那几年因为老在外面喝酒,身体有些虚,天一冷,就手脚冰冷,尤其是脚底,有时候一天都暖和不过来。
所以这么试了试,我对他就信了八分了,觉得这人吧,虽然嘴欠点儿,但是手底下还真有点儿功夫,难怪能忽悠那么多人过来。
等过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他给我拔了针,让我起来看看那座楼。
这时候,奇迹出现了。
我当时看得清清楚楚,我只能看到附近一座大楼,但是现在眼前一片雪亮,就像以前是隔着雾看东西,现在这层雾气散了,看得真真切切。
我近视好多年了,除了戴眼镜以外,好久没见过那么干净的世界了,忍不住称赞他医术高,再三感谢。
他却鼻子里冷哼几声:你扎一次没用,三天后,就成了老样子了。
我赶紧问他:那要扎多久才根治?
他说:起码要一个月。
我说:那我就扎一个月!
他懒洋洋地说:我下个月要去拜佛了,以后再说吧。
我惊讶了:那我怎么办?
他轻蔑地看了我一眼:跟我有关系吗?
我:……
后来我再也没去过他那儿,我想好了,要是再去那里,我一定带林老师去会会他,想必一定会有场恶战。
再讲一个很牛逼的大国医的故事。
这个老中医差不多是国内最牛逼的中医了,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国内仅有的三十个大国医之一。
哈,咱们不说那么多头衔了,就说了,他是中央保健小组的,就是给那几个老人家看病的。
是的,那几个老人家也是看中医的,因为中医讲究调理,用药也比较柔和,对身体更好。
我讲医院鬼事时,讲过他的故事。
就是说一个将军下车时,被石子硌了一下,后来老觉得足底疼,不能沾地,但是西医完全检查不出来,后来就去找他,他用银针扎了几下,那将军就没事了,当时就可以下地了。
这件事情是真的,因为我当时就在现场。
那时候,一些养生伪书比较火,像《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好多都是胡说八道的。
我当时有个朋友,他姓陈,觉得这块儿市场不错,就想拉着我大干一场。
这个朋友,就是昨天《护身符》故事里提到的那个浙大硕士,当时我在故事里说“我们想做点儿小生意,拉点儿投资”,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哈哈哈。
当时那个投资人,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
原来这个大国医,膝下有个女儿,平生最是疼他女儿,所以要想找他出书,就必须要搞定他女儿。
他女儿怎么搞定呢?
他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法子,说他女儿的老公,也就是大国医的女婿啊,是一个类似浪子燕青这种人物,平时最爱结交江湖好汉,只要能拿下他,那就没问题。你看,这就是红三代和咱们普通人的区别。
红三代们看事情啊,都是一条线,这条线上有什么人,有哪些盘根错节的关系,这条线上的关键点又有哪几个,这么一拎起来,就是一长串,清清楚楚,整整齐齐。
经过他的指点后,我们就慕名拜访了小乙哥,酒罢之后,大家各诉衷肠,并且再三表达了对小乙哥的仰慕之情,最后才说了事情。
小乙哥很豪爽,他大手一挥:没得问题!
第二天,我们就去了老国医家,正好碰到给将军治脚那一幕。
开始时,我们还有些忐忑,毕竟咱们国内嘛,手艺人都讲究留一手,这次相当于让老前辈把吃饭的家伙掏出来了,人家哪能同意?
没想到,老国医反而比我们豁达,他告诉我们,国家以前评选过什么大国医,算上藏医、蒙医,各种老中医,也就三十个人吧。
中医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大家都留一手,你留一手,我留一手,最后不三不四,传承给断了。
所以他们非常担心,等他们几个老东西一死啊,这中医就彻底完了!
所以他们就搞了个君子协定,就是大家的徒弟互相教,他女儿跟藏医学习,而藏医的传人跟他学习,谁也别藏私了,这样才能把真正的中医给传下去。
但是他也觉得很难,自己老了,老眼昏花了,还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那一天。
所以我们想出版他的书稿,他是很欢迎的,但是老人家是用毛笔写字,他写了很多笔记,都是毛笔竖写的,很难辨认,他自己精力不济,没法重新整理,所以这个可能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当时很感动。
说话间,我发现他的头发有些特别,外面是白色的,发根那里是黑色的。我有些奇怪,要是染发的话,应该是发根是白色的,发梢是黑色的才对。
老人家哈哈大笑,说他的黑发重生了,还给我们张开嘴看,说他光秃秃的牙床也长出了新牙,他自己也觉得很神奇。
老人热情邀请我们在他家吃饭,他住在一个小院子里,院子里种了各种蔬菜,当时扁豆熟了,他请我们吃的扁豆炸酱面。
我当然要问他,如何看待养生?按照中国人的体质,吃什么对身体好呢?
老人没用套话敷衍我,而是想了想,告诉了我三点。
他说,首先啊,尽量吃当地的当季蔬菜、水果,因为从中医看来啊,这些蔬菜、水果都是跟着不同地域生出来的,中国太大了,有的地方酷热,有的地方极寒,有的地方潮湿,有的地方干燥,中医讲究因人而异,其实因人而异最简单的,就是吃当地的当地蔬菜和水果。
所谓阴阳调和了,阴极阳生了,其实都在这些水果蔬菜里了,燥热之地的果树补湿气,寒冷的地方补阳气,咱们中医讲究顺天意而行,最大的天地就是这个世界了,相生相克,很有意思,就像新疆燥热干旱,却出最甘甜的水果,就是这个意思。
好多人追求反季节食物,追求各种海外食物,这个不对,对于养生也是大忌。
第二点,他说,中国人的体质偏弱偏阴,所以炒菜时,可以稍微多放一些姜。生姜性辛且温,生于春夏,收于秋冬,符合天道,是补阳气的好东西。而且姜和辣椒、葱蒜不同,它是横着长的,所以它进入人体后,会“横”着走,走到五脏六腑,最为暖人,不辣椒这种直来直去,吃多了也受罪。
第三点,他说,没有当季水果时,就吃苹果。老祖宗说过,苹果性味甘凉,补脑补血,这是益心气的,这东西不值钱,你们年轻人看不上,其实在我们中医看来是,它才是真正的水果之王。
这个老人很和蔼,他夫人也很亲切,不停给我们盛饭,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传说中的大国医。
我不知道这世界上有没有神医,如果有的话,应该就是他这样的吧。
不过后来结果不大好。
针对老人笔记的问题,我们专门在中医大学招了两个博士生,结果根本不行。
这么说吧,他们学校的校长,还是这个老人的学生,他们哪有本事整理?
所以很遗憾,这个事情一拖再拖,最后就黄了。
后来这本书换了好多家出版社,都没能出版,最后有一家小出版商和小乙哥联系,找了几个高职毕业的学生,几个月就攒出来了这本书。
那本书,我也买了一本,谬误之多,令人发指,书上打着老人大大的名字,真是让人特别心堵。
好多事情,其实你也知道,并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不够用心,但是最后看到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结局如此惨淡,还是挺让人遗憾的。
我们找老国医时,是2010年,我记得很清楚,老人家刚过九十岁生日没多久。
一晃儿,八年过去了,老爷子今年九十八了,好在他依旧身体健康,能吃能喝,让我稍微安心了一些。
不过,还是要道歉,虽然是一个迟到了八年的道歉。
(https://www.mangg.com/id113732/16668734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