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大唐金 > 唐朝货币

?货币单位

  1贯:1000文

  1两黄金=6250文

  一斤黄金值十万钱。由于一斤等于十六两,所以金铜的比价当是一两黄金值六千二百五十文。由于缺少相关文献,当前学界并不知道金银比价!

  金帛使用

  在唐代,实行钱、帛并行的制度,即铜钱、金银和帛同样充当货币的功能,而在流通过程中主要是铜钱与布帛起着货币的职能。银子较少流通!银子一般用作军费、器饰、赏赐、大宗交易等!而黄金、白银由于价值高、便于携带,是富商出行的最佳携带品。

  物价因战争、灾害等因素而上下不定。在开元时期,500钱可以买绢四匹(一匹四丈长),或者购米五十斗(一斗米合十二斤半重),五十斗米足够让一户四口之家吃饱半个月。也就是说,500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是一大笔钱。

  唐代工商业的发达,是历朝所不能比拟的。其工商业的繁盛,不仅体现在江南与北方的商业交流上,也在对外贸易方面织就了五彩缤纷的图景。所有这些,都促使唐代的货币经济及货币流通手段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最早的一种汇兑方式———“飞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飞钱”亦称“便换”,起于唐宪宗时。当时正值盛唐,随着南北之间及外贸交易的日益发达,铜钱短缺的形势加剧。当时,与唐朝密切通商的许多国家,在其国内也流通“开元通宝”,官府与民间以铜钱购买进口货物十分常见,故对外贸易越发展,货币外流情况就越严重。铜钱大量外流,中央政府有限的铸币量又不敷使用,各地经常出现“钱荒”,于是规定各地方政府禁钱出境,以防钱有流入海外之虞。这样,汇兑业务的雏形,“飞钱”便应运而生了。

  “飞钱”有两种,一种是各地在京师的商人,将售货所得款项,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由进奏院开具发联单式的“文牒”或“公据”,一联交给商人,一联寄往本道。所谓进奏院,是唐代中期,边疆地区的藩镇节度使为加强与中央政府的联络,在长安设立的称作邸或进奏院的办事机构,专门办理呈递章奏,向朝廷各部门请示汇报及搜集政治、商业消息等事宜。使用“飞钱”的商人,与节度使派遣在京的进奏院交涉完毕后,以一纸凭据即可随时随地兑换现钱。

  另一种“飞钱”是由一些“邸店遍海内”的私商办理的。私商招徕这种生意,一是为了避免输送现钱,一是为了牟利。他们利用总店与设在各地邸店之间的联系,向不便携款远行的商人发放票据,商人可凭此“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在私商所开的联号合对票券无误后,取兑货款。当时进奏院所办的“飞钱”曾一度收费,元和七年时,每千钱“便换”收取汇费达百文,生意遂逐渐清淡。私商受理的“飞钱”都是平价汇兑,不收汇费的,但古时交通不畅,加之边地路途遥远,合券付款往往在一两个月之后,实际上,这其中已包含私商所获利息收益了。

  “飞钱”这种汇兑方式在唐代发端后,被北宋沿用。宋开宝三年(971年),官府在开封设置官营汇兑的机构“便钱务”,为行商直接办理异地汇款。据有关资料,在995年至997年间,全国商业汇款已达178万贯,规模远远超过了唐代。这标志着中国的信用交易已走过了萌芽期,随着货币金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https://www.mangg.com/id10431/603104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